張淑麗
摘要:數學是一門基礎性學科,與我們的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數學的理論和規律能夠解決我們生活當中的大多數問題,所以也可以說數學的學習對社會的發展有著重大的意義。小學數學難度很低,且很多知識點和生活有緊密聯系。所以教師應積極使用生活化的內容,幫助學生扎實基礎知識,鞏固學生理論基礎,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這樣學生才能夠做到將理論知識轉化為自己的知識體系,實現教育學以致用的目的。教師應善于從生活化的內容中,找出適合作為數學作業的內容,這樣學生的數學成績才能夠真正意義上的提高。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化;作業設計;實踐
前言:傳統數學作業存在內容呆板、形式單一的問題,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果。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由于內容和過程太過單調,所以很少有學生會認真完成作業,將完成作業作為鞏固知識的學習方法??梢妭鹘y作業的形式并不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在這樣的作業模式下學生的綜合能力難以得到提升。為消除這種問題,教師就必須結合學生的心理傾向和認知特點合理設計作業,將生活化與現實化內容納入到數學作業設計環節,為學生呈現多樣化的作業形式。在培養學生完成作業興趣的基礎上,提高學生數學綜合素養。
一、學生生活取材提高作業趣味性
小學生有著細膩的內心世界,小學生獨特的心理特點和想象力,是大人所無法體驗的生活樂趣。因此教師必須設身處地的去思考學生的學習特點,了解學生的興奮點和愛好,使作業內容更貼合學生的喜愛形式。將動漫情境、動畫故事等納入到數學作業設計,這樣學生便會在生動有趣的學習過程中,主動參與學習提高學習效果。
在學習排列組合知識點時,教師不妨根據學生常看的節目為背景設計課后作業。如很多小學生都喜歡看《爸爸去哪兒》節目,節目講的是5名小朋友的爸爸帶著孩子體驗鄉村生活,包括3名男孩、2名女孩。某日,主持人決定要求1名爸爸帶領3名小朋友執行任務,小朋友最少要有1名女孩。其中一個男孩說自己的爸爸去他就去,自己的爸爸不去他就不去。另一名男孩說自己的爸爸去他就不去,自己的爸爸不去他就去。教師可以提問:為滿足完成任務的要求,有多少方案可以選擇。通過問題引導,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作業學習的積極性[1]。
二、校園取材培養學生問題參與意識
校園生活與校園學習是學生成長中的重要部分[2]。在設計作業時,教師可以適當的將其他學科內容納入到數學作業環節,通過重組的方式提高學生的綜合知識應用能力。在這樣的過程中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水平。教師可以結合班級活動或集體活動,提高學生聯系的代入感和參與感。在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提高對集體的認可感及集體意識。
如在學習計算知識時,教師可以結合元旦、春游、六一兒童節等活動設計這樣的問題:假設為迎接活動,班級決定舉辦聯歡會,情根據下述信息與班級經費,選擇合理的水果購買方案。班級共有23名同學;班級經費共有480元;西瓜2元1斤、梨8元1斤、香蕉3元一斤、草莓15元一斤、蘋果4元1斤。
在這樣的作業中學生才能夠了解數學學習對生活化問題解答的意義。學生在使用所學知識解答生活問題的同時,享受到了學習的快樂。這使得學生能夠更加積極地參與到數學學習。真正意義上提高了學生的數學學習熱情。
三、家庭取材使學生建立感恩之情
家庭對學生的學習影響和學習體驗同樣有著重要的影響[3]。學生在與家長互動和交流過程中,同樣能夠積累大量的學習素材和知識體驗經驗。家長作為學生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行為和習慣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質量。因此教師在布置作業時,不妨將家長和學生的關系同樣計算在內,設計成學生的學習作業。學生在家長的幫助和引導下,完成數學知識學習。在感受家長不易與辛勞的同時,營造更加融洽與和諧的家庭氣氛。
如學習加減法知識時,教師便可以布置這樣的家庭作業:學生需要在周末和家長一同逛市場、逛超市。在購買商品的過程中,必須由學生自行挑選上皮內容,在學生自己談價格與付款的過程中,鍛煉自己的交談、計算、問題解決能努力、這種作業方式,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數學運算能力,同時也可以讓學生在感知父母辛苦與不易,使學生建立感恩之情。用更加努力的學習態度報答父母與回饋父母的養育。
四、社會取材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提高學生數學能力,增長學生學習見識,開拓學生學習視野全都離不開正面的社會活動推動。所以在設計作業時,教師也要重視學生和社會之間的聯系研究。通過適當的引導,使學生主動思考、觀察與分析社會中的數學知識和數學問題。通過這樣的方式幫助學生積累生活閱歷,鍛煉學生的學習和問題解決能力。
如在學習方程知識時,教師不妨設計出這樣的問題:假設某工廠日燒煤20噸,目前工廠儲備的煤能夠燒30天。企業為了節約成本改進了工藝,于是工廠日燒煤變成了15噸,請問在改進工藝后,工廠的煤能夠多燒多少天。學生透過這個問題既能夠得到運算能力的鍛煉,包括乘除法和加減法知識,同時也能夠意識到改進工藝和創新工藝是社會長足發展的關鍵。使學生意識到節約的價值,明白數學知識與生活之間的聯系。此外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回家記錄家里的日用水量、月用水量,分析如果每天能夠節省1斤水,全班一年能夠節省多少水。通過這樣的方式使學生養成環保意識,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結語:學習習慣不是一天就能養成的,學習任務也不是一天就可以完成的事情
只有當教師與學生能夠共同努力,學生的學習習慣才能夠養成。數學是一門與我們生活有著密切聯系的學科,只有數學教育實現了理實結合,學生才能夠成長為有創新精神的新時代學生。這不僅是現代教育對基礎教育的基本要求,同時更是為迎合社會發展賦予小學數學教育的基本任務。
參考文獻:
[1]王紅霞.小學數學作業生活化設計的分析[J].數理化學習,2014(06):89
[2]陳美蘭.讓數學更貼近生活[J].新教育,2014(10):33
[3]鄭玉芳.小學數學作業生活化設計的策略[J].新課程學習(下),2013(1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