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偉德 曹舒晴 李啟迪
摘 要:“體育中考及達標”是學校體育各項工作的測試手段與結果判定,但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與學校體育本身存在的問題,導致了當下體育課程教學“考什么、學什么、練什么”的傾向。本文在分析其成因(體育教師的誤讀、體育中考與達標制度本身、體育課程教學內容缺失及校長、家庭、社會的壓力)的基礎上,提出應對舉措。
關鍵詞:體育中考;達標;體育課堂教學;教材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2410(2015)07-0013-03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強化體育課和課外鍛煉,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體魄強健。”這充分說明了體育課與課外鍛煉的重要性。“體育中考”“達標”是對學校體育各種工作績效的評價手段,但由于各種原因導致了“體育中考”“達標”這個指揮棒直接干擾體育課的正常教學,出現了“考什么、學什么、練什么”的異化現象,這種現象若不得到及時糾正,必將破壞體育課程教學自身的規律與節奏,而且將直接影響體育課教學質量和學生體育學習效果。
一、形成“考什么、學什么、練什么”現象的原因
1.體育教師對“體育中考及達標”的誤讀——過程與工具的異化
從學理視域考察,體育課程教學是學校體育工作的主體,課外體育活動是學校體育工作的輔助,兩者猶如大雁飛行的兩翼,缺一不可。多年來,學生體質健康指標持續下滑導致了學校、家庭、社會對學校體育工作的各種質疑,為了扭轉與改善這種狀況,國家教育部出臺了加強學校體育改革的系列舉措,其中包括陽光體育工程、學校體育鍛煉一小時、體育藝術2+1、中學生長跑活動、體育課堂教學質量提升工程等,這些系列活動的主要目的是促進學校體育工作的有效開展。在這個系列活動過程中,“體育中考及達標”扮演的是什么角色呢?它的主要作用在于檢測學校體育各種工作的效果,因此,它是一種工具、一種手段。然而,由于體育教師在觀念上沒有充分認識學校體育實施過程與“體育中考及達標”測試工具之間的關系,導致了“過程”與“工具”的替代傾向,形成了“考什么、學什么、練什么”的異化現象。
2.“體育中考及達標”制度本身的因素
首先,“體育中考及達標”內容基本穩定,變化不大,這就容易引導教師、學生、家長更多地傾向于去做“事先工作”, 形成了“考什么、學什么、練什么”的異化現象,這是“體育中考及達標”制度本身的因素所致。其次,“體育中考及達標”工作任務繁重,需要體育教師花費大量的時間,因此,很多體育教師為了減少工作量,把體育課程教學時間也用于訓練中考項目與達標測試,極大影響了正常的體育課程教學。
3.體育課程內容的缺失
課改之前,由于體育教師每人手頭都有一本全國通用的《體育教學大綱》,因此,他們不必去思考“明天需要教什么”的問題,但是新課改把他們原有的教學模式改變了。由于取消了《體育教學大綱》,頒布了體育課程標準,而體育課程標準又沒有具體的教材內容,因此,廣大的體育教師一時之間要為“明天需要教什么”這個問題發愁,導致了教師在選擇教材上的不知所措。而“體育中考及達標”項目由于其本身就是具體的運動素材,且家長、學校對成績又如此重視,何不以“體育中考及達標”內容作為體育課堂教學內容,這不省事省力嗎?于是才有了越來越多的教師模仿該做法,并形成了一種意識與行為的大眾化傾向。
4.校長、家庭、社會的壓力
在當今教育體制下,應試教育仍發揮著不可取代的作用。“體育中考及達標”成績時時刻刻影響與制約著校長、教師與家長的思想。自體育被列入“中考”以來,這本是體育學科的幸事,也是幾代體育人共同努力的結果,雖然其分值尚不能達到百分,但這已極大提高了體育教師的地位。然而,由于應試教育的重壓導致了體育中考的形變:校長、家長、班主任等這些原本與體育無關的群體也摻和其中,他們的愿想只有一個:要求每一個學生體育中考滿分。于是就有了各色各樣的策略,其中把體育課堂教學變成體育中考項目訓練課就是一種較為普遍的現象。這種現象在初一、初二學年中還不十分嚴重,到初三學年就變得尤為突出了。初三體育課程教學內容基本上是圍繞體育中考項目展開的。而“體育中考”內容由于其項目固化、簡單乏味,學生學而無趣,這種追求分數、忽視學生學習興趣的體育課堂教學限制了他們體育學習的自主性、主動性的發揮,不利于身心健康發展,不利于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這是違背新課標“以學生為主體”“健康第一”的理念的。[1]
“達標”的情況雖有雷同,但似乎要輕緩一些,因為它畢竟與體育中考分值并不直接關聯,只是與學校體育的評估、社會輿論等存在一定的關系,因此,達標測試結果與學校校長、體育教師的關聯度較大,這同樣也容易形成體育課堂教學“達標項目訓練課”的現象。
二、改變“考什么、學什么、練什么”現象的對策
1.正確處理體育中考及達標與體育課堂教學的關系
“體育中考及達標”嚴重干擾與影響了體育課堂教學,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如何處理好這個關系與解決這個問題是當下急需的任務。筆者認為,體育課堂教學與“體育中考及達標”都是學校體育極為重要的組成要素,我們不能取消任何一方,而是使之和諧化。
體育課堂教學是學校體育的主體,它有著自身的獨特規律,我們只有尊重與遵循其運行規律,才能使其達到最佳化的效果。從中小學各個學段角度考察,小學階段是培養興趣、促進學生基本活動能力發展的階段,由于受學生生理特點的制約,小學生的體育課堂教學活動基本以游戲、簡單動作、活動單元為主;初中階段的學生由于其身心的快速發展,基本已具備學習各項運動技術的素質與條件,因此,初中階段應是全面學習運動技術的最佳時間;高中階段的學生因在初中階段具備了一定的體育學習能力與運動技能,因此,高中階段是進行運動技術深化教學的有利時機;大學階段則是專項化教學或俱樂部制學習的階段。以上是學生在校14年體育教學的總體規劃與設計,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與銜接性。
“達標”是檢驗與監督中小學各個學段體育鍛煉成效的一個手段,達標測試結果顯示的是學生在體育教學、課外體育活動等學習與鍛煉后的實效。因此,它是一個結果測試,如果把達標項目作為體育課堂的教材,那么,“達標”必將破壞體育教學自身的規律,體育中考也是如此。所不同的是體育中考直接影響初中正常的體育教學,而達標影響的是各個學段的體育教學,前者影響至深,后者影響至廣。
如上所述,應尊重體育課堂教學與“體育中考及達標”的自身運作規律和運行機制,使之各行其道、壁壘分明,否則必將產生混亂。體育中考的本質是通過考試形式評價學生身體素質的高低,《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本質是通過測試學生的身體形態、身體機能和身體素質等方面,綜合評定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兩者的根本出發點在于測試學生體育學習與鍛煉的成效。而體育教學的本質在于遵循中小學各學段自身的規律,按照體育課程的總體規劃,落實運動技術教學與運動育人計劃。兩者不能混為一談、相互干擾,而應各行其道。
2.體育教師應堅決抵制“考什么、學什么、練什么”現象,把好體育教學關
體育教師是學校體育工作的組織者與實施者,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改革以及體育課程教學的落實都離不開體育教師。體育教師作為學校體育的執行者,對學校體育活動肩負著重大責任。因此,作為體育教師,面對這種“考什么、學什么、練什么”的現象,首先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即正確處理好體育課堂教學與達標及體育中考的關系,樹立正確的學校體育觀。其次,以身作則,不要跟風,認認真真按照體育課程標準搞好體育教學,同時嚴格執行達標與體育中考制度。最后,堅決抵制這種現象,對于他人的這種做法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以達成糾正之目的。
3.校長正確認識“體育中考與達標”意義,絕不要給教師施壓
校長是學校體育工作成效的第一責任人,校長的指導思想與導向具有重要的把舵作用。我國著名教育家張伯苓曾言:“不懂體育者,不可以當校長。”蔣南翔在1963年也提出了與張伯苓相近的觀點:“不懂體育不能當中學校長。”[2]蔣南翔多次以校長的身份與學校體育教研組教師和學生會干部談話,在他的帶領下學校成立運動隊,開展各種課外體育活動,也正是在蔣南翔校長、校領導帶領下,清華大學創造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體育事業一次又一次的輝煌。同時,蔣南翔還以校長的身份,以身作則,經常參加長跑活動,在清華操場等各種場合都可以看到蔣校長的身影。張伯苓與蔣南翔的觀點對當下的學校教育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當然要把這種要求對照當下的校長,可以說,大部分校長不能達到這樣的要求,但是,這的確是學校校長的一個努力方向。結合當下的學校體育工作,校長們即使“不懂體育”,但至少不能反對學校體育工作,誤導學校體育工作,那種過分注重體育中考與達標成績的“重結果、輕過程”的校長,實質上就是一種誤導,這就容易導致校長的錯誤思想直接干擾與影響體育教師的現象,這是需要避免的。因此,無論社會、家長對體育中考關注度如何,作為校長,在支持學校體育工作的基礎上,放手讓體育教師搞好學校體育工作,不能直接干預,甚至反對、錯誤引導學校體育各項工作。
4.正確利用與使用“達標”這一工具與手段
“達標”的全稱是《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這是國家教育部要求所有學校必須完成的一項重要工作。可以說,全國各類學校的體育教師都在認真執行這項工作,但卻極大忽視了《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結果的作用。它不僅具有檢驗學生體育學習與鍛煉效果的作用,也具有反饋指導的效用。但很多學校教師只是被動地去完成測試工作,較少主動利用達標測試的結果,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浪費”。其實,“達標測試”的結果告訴我們一個較為客觀的學生體質現狀,如身高、體重、肺活量、身體素質等各項指標,這些指標不僅體現了學校體育工作的“現在”,也代表了學校體育工作的“過去”,而要改變學校體育工作成績的將來,必須立足學校體育的“現在”(學生體質在哪些方面是強項?哪些是弱項?),反思學校體育工作的“過去”(反省哪些工作是做好了?哪些工作還存在問題?),并根據當下的現狀,研制本校的學校體育工作指導思想、實施策略等,如某校某班級學生耐力測試指標較差,并低于某市、某省平均水平,那么我們就可以根據此現象,采取相應的策略:開展晨跑活動、在體育課程中增設耐力項目、在每節體育課中增加3~5分鐘趣味性耐力跑“課課練”、在課外活動中增加耐力循環跑練習等,這些舉措皆是圍繞“達標”測試結果而展開的,具有鮮明的目的性。
5.改革“體育中考”內容
“體育中考”內容設置的初衷并不是甄別運動員,而是希望通過體育考試引起人們對體育鍛煉的重視及對身體健康的關注。但在實施過程中經常被人們誤讀為追求高分是唯一目標,形成了刻意追求滿分率的應試體育。
現階段,我們首先需要重歸本源,理清“達標及體育中考”的本質和內涵,淡化體育“達標及體育中考”的滿分率色彩。其次,我們要對“體育中考”內容進行改革,即打破體育中考項目“一成不變”的模式,以“教什么、考什么”為主導思想,實施體育教學內容與體育中考項目掛鉤的策略:體育中考項目可從已教的內容中抽取,這樣我們可以避免“考什么、學什么、練什么”的現象。最后,兼顧歷年體育中考內容。體育中考歷經數年,也有一定的優勢,因此,在改革體育中考內容的過程中,我們既要貫徹“教什么、考什么”的主導思想,也要兼顧地方性體育中考內容的傳統特色,把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
6.制定與完善地方性課程教學指導綱要
從體育課程外延角度看,既有國家課程、地方性課程,也有校本課程,由于新課程改革取消了《體育教學大綱》,取而代之的是體育課程標準,而體育課程標準中缺乏具體的教學內容,從而導致了大部分體育教師在選擇體育教材上的困惑。體育課程標準出臺的原意之一是改變體育教材一成不變的現象,給予廣大的體育教師選擇體育教材以更大的空間,其指導思想是正確的,但在落實過程中,卻遭遇了不少的困難:對于水平較高、主動意識強烈的教師而言,這一定是一種福音;但對于一些被動的、無創新性的體育教師而言,這也許是一種“放任與無奈”——導致他們不會選擇、無從選擇體育教材的尷尬局面。
面對上述在課改過程中產生的問題與困難,一些省市應對及時,相繼出臺了地方性的體育課程指導綱要,并出版了相應的教材。這其中雖然還存在一些問題、不足與難題,但至少構建與研制了“國家課程”指導下的具有地域性特點的地方課程,這無疑是一種進步,對于完善體育課程體系具有重要的意義。以上舉措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填補體育課程內容缺失的空白,這對于體育課程教學而言定會產生助力,有助于廣大的體育教師在國家課程標準的指導下更具導向性地選擇校本教材,而不至于產生“因無內容可教而只能選擇體育中考項目或達標項目來教”的錯誤現象。
參考文獻:
[1]李啟迪,邵偉德. 堅持“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體育課程理念的意義與實施策略[J].體育科學,2014.3.
[2]清華大學編輯組.清華蔣南翔紀念文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