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曉峰
日前,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教育局發布了一份處罰決定,決定顯示,因當地包集中學的梁老師在上課時,發現有學生在其背后貼了張“我是烏龜,我怕誰”的字條,還在上面配有烏龜形象,梁老師覺得受到侮辱,與這名學生扭打起來。6月4日,當地教育局因此事將梁老師開除。開除決定作出后,很多教師認為該項處罰有過重的嫌疑。(6月8日 《安徽商報》)
首先需要指出,師生扭打互毆,這種暴力行為肯定是錯誤的,雙方都要承擔責任。但因為事件發生在教室這一育人場所,而且當事人為師生關系,在目前師德問題突出的敏感當口,輿論的天平往往會向學生一方傾斜。而且該事件在當事學生及其家長、當事教師的心里均造成了短時難以撫平的陰影,同時也對師德、學校聲譽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或許正是基于以上考量,當地教育管理部門對涉事老師給出了開除處分。
但是,這樣處分似乎太重了。當地教育局的理由是梁老師的行為違反了教育部《中小學教師違反職業道德行為處理辦法》第四條第五款的規定,可事實上,該條款原文提出的是“老師體罰學生,視情節輕重分別給予相應處分”。反觀這一事件,梁老師被學生侮辱,然后做出過激反應,其打人行為固然不對,但就事件結果來看,并未造成嚴重的人身傷害,酌情給予通報批評或警告處分即可,何必把人家的“飯碗”都剝奪了?況且,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教師“體罰學生,經教育不改的”,才會被給予行政處分或解聘處理,但梁老師顯然沒有改過的機會,就直接被開除了。
可是,教育管理部門似乎也有苦衷。近年來,學校頻現各類負面新聞,校風、師德等問題不斷遭受輿論的關注和社會的質疑,教育管理部門疲于應付、倉促應付,最終變成過度應付,不得不以一種“有個交代”的心態處理事情,以求盡快息事寧人。例如前段時間發生的“學生給教師打傘”事件,當地教管部門在被輿論牽著鼻子的情況下做出了過度處理,致使當事教師的權益受到了損害。
動輒處分教師不是好辦法,這樣做的結果有可能導致教師群體人人自危。動手打學生當然太極端,不可取,應禁止,但在日常教育教學中,教師有時也要用上一些懲罰手段,可是如果教師連開展正常教育的權利都得不到保障,只要發生師生糾紛就拿教師開刀,還有哪個教師敢放開手腳管教學生?這種弱化教師正常教育行為的做法,只會給教育的發展帶來深層次的負面影響。
教師與學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不能為了保護學生,就毫無原則地批評或處分教師。當發生師生糾紛時,學校、教育管理部門應該秉持客觀、公正的態度,嚴格厘清事件責任,科學評估事件造成的后果,嚴格按照相關規定做出相應處分,切忌“從重從快”處理。在師生糾紛中,如果學生有錯,也應該給予相應的處分和批評教育,不應過于偏袒。此外,學校、教育管理部門還應該提高應對輿論的能力,面對“輿論審判”時要保持冷靜,只要事情處理得公正、經得起推敲,又何必去迎合那些片面的輿論呢?
(責編 歐金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