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炯
摘 要:通過測算新型城鎮化綜合評價值和金融發展綜合評價值,以此作為時間序列樣本數據,在建立向量自回歸模型(VAR模型)的基礎上,運用單位根檢驗、Johansen協整檢驗和脈沖響應函數分析了河南省2000-2013年金融發展對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河南省新型城鎮化與金融發展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協整關系,新型城鎮化與金融發展具有明顯的相互正向沖擊效應。最后提出相關政策建議,為河南省新型城鎮化與金融協調發展提供決策參考。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金融發展;綜合評價模型;VAR模型
中圖分類號 F299.21;F83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5)14-04-03
前言
新型城鎮化是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的必然,是我國新時期的重要國家戰略,也是推動經濟發展、促進產業結構升級調整的重要一環。201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指出“提高城鎮化質量,走以人為本、四化同步、優化布局、生態文明、文化傳承的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可見,新型城鎮化進程中更注重可持續性和全域協調性。伴隨著新型城鎮化的加快發展,對資金的需求也日益增大。一方面大量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勢必引發對交通、水利、通信、供水、供電等基礎設施和醫院、學校等公共服務設施的投資需求;另一方面城鎮化進程中將帶動產業集聚,引起企業投資需求的增加;此外農業現代化、農民收入的增加等都離不開大量資金的支持。全國工商聯城市基礎設施商會會長李占通表示,今后5a中國城鎮化投融資資金需求量將達42萬億元,如此龐大的資金需求量若離開金融的有力支持,則新型城鎮化道路將舉步艱難。金融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是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助推器,其在資源配置、資金籌集等方面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河南省委、省政府在新型城鎮化規劃中也提出要在2020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6%左右,全面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河南省作為農業大省、人口大省,截至2014年底,全省城鎮化水平45.2%,仍比全國城鎮化水平(54.77%)低將近10個百分點。目前是河南省推進城鎮化建設的重要時期,也是加快構建“一帶一路”戰略支撐、實現中原崛起、加速經濟發展的關鍵時期,因此,結合河南省省情,從實證角度研究金融發展對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影響,對促進河南省新型城鎮化建設和金融協調發展有著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2 研究現狀綜述
近年來,我國學者關于金融發展對城鎮化的影響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實證研究。陳文新、張玉霞[1](2013)運用改進熵值法對城鎮化與金融支持度指標體系進行實證檢驗,得出1990-2010年間兵團城鎮化與金融支持存在耦合關系,同時二者的協調性不存在顯著的時間差異。王娟等[2](2013)選取城鎮化率、金融發展規模、金融發展效率、金融中介發展等指標,對1997-2011年甘肅省金融發展與城鎮化進行實證分析發現,金融發展效率對城鎮化發展起到積極促進作用,金融中介對城鎮化發展有一定的負面影響。王瓊、李薇[3](2014)利用1984-2013年的年度數據,選取城鎮化率、金融相關比率和金融發展效率指標,對湖北省金融發展與城鎮化的相關性進行計量分析,得出湖北省金融發展與城鎮化水平間存在著互動關系的結論。張守志等[4](2014)選取產業城鎮化率和金融相關比率指標,運用VAR模型研究了廣西省金融對城鎮化發展的影響效應,結果顯示金融發展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廣西城鎮化發展。榮晨、葛蓉[5](2015)利用2005-2012年我國31個地區的省際面板數據,從市場和政府關系的角度檢驗了金融對新型城鎮化的支持效應,對于中東西部地區,金融對新型城鎮化的支持側重點有所不同,金融支持對政府干預、國有經濟所占比重具有不同的敏感性。從現有文獻研究看,大多數學者都是選用單一指標來反映城鎮化和金融發展水平,而且不同地區城鎮化與金融發展存在差異性和不平衡性,所得結論也不盡相同。本文在借鑒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通過構建新型城鎮化與金融發展綜合評價指標體系,運用綜合發展評價模型和VAR模型,對2000-2013年河南省金融發展對新型城鎮化建設影響進行實證研究,以期為河南省新型城鎮化與金融發展良性互動發展提供理論參考。
3 新型城鎮化與金融發展指標體系及綜合評價模型構建
3.1 新型城鎮化與金融發展指標體系構建及數據來源 新型城鎮化與金融發展都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活動過程,單個指標無法全面、客觀的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新型城鎮化與金融發展狀況,因此,本文在查閱相關文獻的基礎上,考慮數據的可獲得性,選擇多個指標來反映新型城鎮化與金融發展水平,并構建了評價指標體系(表1)。本文研究原始數據來源于2001-2014年《河南省統計年鑒》和河南省統計局網站。
表1 河南省新型城鎮化與金融發展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及權重
1
其中,Fi為評價系統第i年的綜合評價值,[ωj]為指標的權重系數,[uij]為第i個子系數的第j個評價指標的無量綱化值,m為各系統包含的指標個數。利用熵值法對指標權重[ωj]進行客觀計算。
年度
圖1 河南省2000-2013年新型城鎮化和金融發展綜合評價值
4 河南省金融發展對新型城鎮化建設影響的實證分析
4.1 變量選取 根據以上分析,本文選擇新型城鎮化綜合評價值(UR)和金融發展水平綜合評價值(JR)來衡量新型城鎮化水平和金融發展水平,為了消除數據可能存在的異方差性,分別取對數,即LNUR、LNJR。實證分析所用計量軟件為Eviews7.0。
4.2 單位根檢驗 由于絕大多數宏觀經濟數據時間序列為非平穩序列,為了避免出現“偽回歸”現象,在建立VAR模型之前需要對數據平穩性進行檢驗。本文采用ADF檢驗法,檢驗結果(見表2)顯示:在10%的顯示水平下,原始序列LNUR、LNJR均為非平穩序列。經過一階差分后,△LNUR、LNJR在1%顯著水平下同時達到平穩,表明LNUR、LNJR是一階單整I(1),滿足建模要求。
表2 ADF單位根檢驗結果
4.3 VAR模型的建立 VAR模型是一種非結構化的自回歸模型,被廣泛應用于對經濟系統的動態分析[6]。建模前需要確定最優滯后階數,依據LR、AIC、SC、FPE和HQ等檢驗結果,最優滯后階數為1,則確定建立VAR(1)模型。采用AR根圖檢驗建立的VAR(1)模型的穩定性,VAR(1)模型有4個單位根,AR根倒數均落于單位圓內,因此可確定所建立的VAR(1)模型是穩定的。
4.4 Johansen協整檢驗 由單位根檢驗可知,原時間序列LNUR和LNJR為一階單整,所以可以使用協整分析判斷變量之間是否存在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基于VAR(1)模型的Johansen協整檢驗結果(見表3)表明:“特征根跡檢驗”和“最大特征值檢驗”在5%的顯著水平下接受存在一個協整向量的備擇假設,即說明2000-2013年間,河南省新型城鎮化與金融發展之間存在一種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其協整方程為:
LNUR=0.9907LNJR+0.1379
(0.5091)
從協整方程顯示,河南省新型城鎮化與金融發展之間存在長期正相關的變動關系:當金融發展水平每上升1%將促進新型城鎮化水平提升0.9907%。
表3 Johansen協整檢驗結果
4.5 脈沖響應函數 脈沖響應函數可以用來描述VAR模型內生變量對由誤差項所帶來的沖擊反應,筆者利用脈沖響應函數分析LNUR、LNJR中某個內生變量的隨機誤差項上施加一個標準差對另外一個內生變量當期值和未來值所產生的影響程度。
從圖2可以看出,在本期給金融發展一個標準差的沖擊后,新型城鎮化的變動趨勢呈平緩拋物線形狀,在初期反應程度在零的基礎上快速上升,在第3期達到最大的正響應點(0.0645),之后趨于平穩。也就是說,金融發展水平每提高1個百分點,新型城鎮化就上升0.0645個百分點。總體來講,金融發展對新型城鎮化存在顯著的正向積極效應,并且短中期尤為明顯。這是因為金融體系的不斷創新和發展,能有效解決新型城鎮化建設中“錢從哪里來”的問題,為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農民轉市民”等提供融資服務,通過優化資本配置、提高儲蓄投資轉化率、分散風險等促進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從而帶動人口城鎮化、產業城鎮化和空間城鎮化的協調發展。但目前河南省金融支持新型城鎮化建設中存在融資渠道單一、金融供需不平衡、金融生態環境欠佳等問題。
圖2 新型城鎮化對金融發展沖擊的脈沖響應
從圖3可以看出,金融發展在受到新型城鎮化一個標準差沖擊后,立即產生響應,在第1期這種響應就達到最大值為0.1934,之后這種沖擊開始緩慢減少。從沖擊反應來看,金融發展對新型城鎮化的響應存在長期顯著的正向積極效應。這是因為隨著新型城鎮化進程的推進,能夠帶來消費、投資、理財等方面的巨大需求,為金融發展提供了機遇。
圖3 金融發展對新型城鎮化沖擊的脈沖響應
5 結論與建議
本文通過單位根檢驗、協整檢驗、脈沖響應函數等方法,實證分析了河南金融發展對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影響,主要得到以下結論:(1)Johansen協整檢驗結果表明:河南省新型城鎮化與金融發展之間具有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金融發展促進新型城鎮化的建設。(2)脈沖響應函數分析發現,新型城鎮化與金融發展是相互促進的,從長期經濟發展來看,也符合未來發展趨勢。新型城鎮化對金融發展的沖擊響應呈現拋物線形狀,且具有顯著的正向積極效應,金融發展對新型城鎮化的響應存在長期的積極促進作用。
基于以上研究結果,本文提出以下建議:一方面創新融資方式,為河南省新型城鎮化建設提供多元化的融資渠道。借鑒歐美等發達國家經驗,積極引導私人資本、外資等各類資金進入城鎮化建設領域,例如可采取BOT、TOT、PPP、ABS等多種形式盤活社會資本;通過建立城鎮化基金,發行政府債券,運用長期債券、信托、股票等市場化融資方式,拓寬新型城鎮化融資渠道。另一方面,完善政策措施和配套機制,優化金融生態環境。政府應適當減少對金融機構的干預,充分發揮其自身功能;完善與城鎮化建設有關的法律法規,制定有利于支持城鎮化投融資體制的各種制度和政策;因地制宜地對城鎮實行差別化的監管政策。
參考文獻
[1]陳文新,張玉霞.試論城鎮化進程中的金融支持[J].商業時代,2013,2:69-71.
[2]王娟,呼文博.甘肅省金融發展與城鎮化發展關系的實證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3,4:69-71.
[3]王瓊,李薇.湖北省金融發展與城鎮化的關系研究——基于1984-2013年數據的實證分析[J].湖北工程學院學報,2014,34(2):118-121.
[4]張守志,李志華,譚開通.廣西城鎮化發展中的金融支持效應研究[J].區域金融研究,2014(3):75-79.
[5]榮晨,葛蓉.我國新型城鎮化的金融支持——基于政府和市場關系的經驗證據[J].財經科學,2015(3):22-32.
[6]高鐵梅.計量經濟分析方法與建模[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2:267-268. (責編:張長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