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上海國資記者 左沈怡
上海園區科創風
內外助推,上海的產業園區已經走上了轉型之路
文‖上海國資記者 左沈怡
2015年5月26日,上海出臺《關于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意見》(下稱科創22條),這是全面落實中央關于上海要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軍新要求的戰略舉措。
如何借助“建設全球科創中心”這一風口,實現上海的高科技園區轉型;在園區轉型過程中如何結合所在區域資源,打造獨具特色的科技創新集聚區?如何為創新企業提供理想的環境空間?成為園區運營商關注的熱點話題。
在6月25日由上海國有資本運營研究院主辦的“國資智庫沙龍”上,業界專家和上海各大園區負責人一同展開了熱烈的探討。
在頒布的“科創22條”中,有兩條涉及科創園區。
其中第21條指出,“建設各具特色的科技創新集聚區。加快建設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瞄準世界一流科技園區目標,率先開展體制機制改革試驗,推動園區開發管理模式轉型,深化功能布局、產業布局、空間布局融合,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產業化的示范帶動作用。聚焦張江核心區和紫竹、楊浦、漕河涇、嘉定、臨港等重點區域,突出各自特色,發揮比較優勢,結合城市更新,打造創新要素集聚、綜合服務功能強、適宜創新創業的科技創新中心重要承載區?!?/p>
此外,第17條中還指出,“扶持‘四新’企業發展,建設國家‘四新’經濟實踐區。要建造更多開放便捷的眾創空間 扶持發展創業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等創業服務機構,支持創建創業大學、創客學院,鼓勵存量商業商務樓宇、舊廠房等資源改造,促進市區聯動、社會力量參與,提供開放的創新創業載體?!?/p>
“這些意見,不僅明確了上海重點園區的定位和使命,是作為科技創新中心重要的承載區,因此未來發展必須突出科創中心建設,而且對園區支持眾創空間提出了要求?!鄙虾?苿撝行闹魅沃煺t認為。
上海社科院研究員陳建勛亦表示,上海未來的園區轉型,絕不是傳統的工業區建設,建設科技城才是未來的發展方向?!耙鶕a業鏈、創新鏈、價值鏈,再考慮科技創新的布局,不能像過去那樣搞招商引資的概念,而是要根據區域資源稟賦,配套條件去發展?!标惤▌赘嬖V《上海國資》。
其實,從產業園區自身的發展需求來看,亦正面臨轉型的壓力。
“對園區的運營商而言,傳統的主營業務是地產商+物業管理,但是現在這種方式已經行不通了?!币晃粓@區負責人對記者表示。
從政策上來說,一方面,經過20年左右高強度的開發,園區可供的開發土地已接近完畢,這一模式已經不能適應園區未來的發展。另一方面,中央62號文、25號文的出臺,使得園區過去以政策優惠作為招商引資條件的時代已經過去。園區必須謀求轉型,尋找新的發展途徑。
“中國產業園區過去的政策紅利正在消失,園區只有結合自身特色,進行融合發展?!蓖瑵髮W發展研究院院長任浩教授表示。
從其帶領研究小組發布的《2014中國產業園區持續發展藍皮書》來看,通過對1984-2013年間國家級經開區政策文本28份、高新區政策文本43份以及其它類型國家級產業園區政策文本31份總計102份文本進行分析,發現30年來中國產業園區的政策關鍵詞從單一經濟發展主題向多元化政策主題演進。從第一階段稅收、財政優惠、產品進出口,第二階段產業集聚、結構優化、金融支持、內部管理,第三階段創新發展、土地集約化利用,第四階段區域合作與協同、綠色環保、軟環境。
從經濟指標上來說,報告顯示,2013年度,百強榜中個別高新區、經開區的經濟發展指標出現較明顯的下降(下降幅度超過10%),百強榜中約有14%的高新區出口創匯出現了負增長,這說明在經濟發展方面,產業園區出現了動力不足、增長放緩的端倪。
任浩認為,過去的30年,產業園區都是因為產業活動的總量增加促進的擴張,進而推動園區和所在城市地區的經濟發展。但隨著世界經濟、科技,以及資源現狀的轉變,新的產業園區的管理,首先要倡導以核心資源集聚為前提而進行,進而提出園區可持續發展的“三聚”路徑選擇,即聚合、聚鏈、聚網。
第一階段是聚合,即通過核心企業入駐形成場效應,推動產業加快聚集。內部企業不斷衍生和分化,實行業務歸核化戰略的“核”企業,會采用分工協同的方式吸納上下游配套企業入駐其產業園區。外部企業大量涌入和集結,另一些“核”企業采用高度本地化發展策略,將研發中心、區域總部遷入園區。脫穎而出的大企業,它們相當于生態系統中的“高大喬木”,同類型的小企業,它們相當于園區抵御市場驟變的“緩沖安全系統”,最終形成大企業主導、中小企業共生的主導產業。
第二階段是聚鏈,即縱向產業鏈與橫向服務鏈合作。縱橫互補,形成專業化分工和服務體系,建立密集聯系,促進企業在本地的“根植”。
紫竹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第三個階段是聚網,即生產網絡、知識網絡及社會網絡緊密聯結。對內,生產、技術、文化、社會生活環境全面發展,形成園區商業生態體系。對外,通過輸出資本、品牌、管理、項目,實現園區間合作。
內外助推,上海的產業園區已經走上了轉型之路。
——核心示范:張江高科技園區
張江高科技園區是科創中心的核心示范區,亦是政策高地。
張江高科集團總經理葛培健認為,張江高科技園區需要結合區域資源稟賦、配套條件進行發展,打造科技城。
其次,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與自貿試驗區的“雙自”聯動給張江高科轉型提供了新空間。
國資國企改革給張江高科轉型注入了新動力。張江“新三商”定位,體現了產業地產、產業投資、產業服務協同。
未來,張江高科要成為大張江的高科技投資公司,轉型方向是建設創業服務業產業群,對內是事業合伙人,對外是介入全周期生命服務的時間合伙人。
——創新創業:楊浦科創園區
利用高校聚集的區位優勢,實現校區、園區、社區三區聯動,在培育創新創業上,形成獨特的楊浦模式。
楊浦科創已經形成以創新工廠為核心的苗圃培育,以大學路為核心的眾創空間,和以創智天地為核心的成熟企業區。
——成果轉化:紫竹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政府、企業、大學共同形成多元化股權,市場化運營,是紫竹園區的特色。
結合區域高校優勢,落地科研成果轉化,是紫竹園區的定位。
目前高新區形成了以集成電路與軟件、航空、新能源、數字內容、新材料和生命科學為主的六大支柱產業,并且重點吸引區域總部、研發中心、風險投資公司及高科技研發企業入駐。
這些為建設創新型產業集群夯實了基礎,為自主創新提供了堅實的平臺保障。
——科技服務:漕河涇開發區
以本部為核心,開展異地經營、“飛地”合作開發和人才輸出是漕河涇開發區模式。定位科技服務型園區就是漕河涇的品牌標簽。
漕河涇在品牌戰略之下,以“走出去“和“標準化”為支撐戰略,輔以招商、服務、科技、財務、規劃和建設等子戰略,構建了自己的戰略體系。
標準化的連鎖經營,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漕河涇在招商中的競爭力。創新創業服務、人才服務和商務服務三箭齊發,這是開發區的核心競爭力,也是其科技服務型園區的體現。
——新興產業:嘉定工業園區
嘉定工業園區定位新興產業經濟。
一方面利用其先進制造業基礎雄厚的優勢,不斷延伸產業鏈、做長價值鏈,積極吸引企業總部、研發、設計、銷售等機構落戶園區,大力推動二三產融合發展,形成了總部經濟產業集聚效應,成功勾勒出一條產業鏈向兩端延伸的“微笑曲線”。先后有沃爾沃一總部四中心、曼胡默爾管理性總部、菲亞特動力研發等近30個跨國公司總部經濟類項目相繼落戶園區。
另一方面發揮科研院所密集、人才匯聚的優勢,強化與中科院光機所、微系統所、硅酸鹽所、技物所、聲學所、深圳先進院等科研院所的合作,承接嘉定科技研發溢出效應,發展包括高端醫療器械、新能源、國家重大戰略產業化項目等高新技術產業,以聯影醫療、卡耐新能源、鈉硫儲能為代表的一批重點企業先后落戶園區,促進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
——智能制造:臨港工業園區
臨港園區將依托園區內多家高端裝備制造企業,以企業為核心,打造智能制造產業生態圈。
搭建產業服務平臺,包括產業技術公共服務平臺、機器人工程技術中心、智能制造檢驗檢測和標準制定第三方機構平臺,率先形成智能制造領域權威標準、行業規范和認證體系。
規劃建設德國工業4.0示范產業園、IC裝備和智能制造產業園、微電子產業園、航空配套產業園,推動新業態、新技術、新模式的培育發展,打造國家級智能制造產業示范基地,并推動核心技術公關,構建跨境合作體系,推動共性技術的海外協同研發、專利交易和成果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