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上海國資記者 王錚
張江高科:多點進擊科技投行
參與成為武岳峰集成電路基金合伙人從而聯合成功收購美國芯成半導體是其標志性一步
文‖上海國資記者 王錚
精心打造的“895營”是集成服務的代表之作
7月1日,以武岳峰資本為首的中國資本聯合體宣布以每股23美元,總價格約7.3億美元的收購價格并購總部設在美國加州的芯成半導體公司。市場評價,此項收購為完整國內集成電路產業鏈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武岳峰資本中有張江高科的身影,張江高科亦借此邁出國際并購首秀。
6月2日,張江高科公告,全資孫公司——張江控股擬與張江科投、武岳峰資本旗下Digital Time Investment Limited等公司共同設立武岳峰集成電路基金。其中,張江控股出資等值于人民幣2億元的美元,占基金總認繳出資額的6.67%;張江集團旗下另一投資平臺張江科投出資人民幣1億元,占基金總認繳出資額占3.33%。
“張江高科雖以極少的份額間接參與到本次聯合收購,但同時讓我們受益匪淺地積累了寶貴經驗,也為張江高科離岸創新、全球孵化、產業并購、張江整合邁出了扎實的一步。” 張江高科總經理葛培健表示。
隨著上海建設全球科創中心,上海自貿區和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張江高科正處于科技創新的舞臺中央,炙手可熱。
“張江高科的利潤點和價值點應該是在資本市場上。3年后,我們的股權投資和房地產收入將實現對半開,張江高科將成為科技投行,把產業地產的有形資源轉化為產業投資的無形資源和股權資源。”葛培健表示。
其轉型之所以有底氣,是因為張江園區內有著豐富的產業選投空間。
目前,張江核心園經營企業3000余家,形成了兩大產業集群,一是醫產業集群,形成了國內研發機構最集中、研發鏈條最完整、創新活力最強、新藥創制成果最突出的標志性區域;一是“E”產業集群,包括集成電路、信息技術、互聯網技術、互聯網金融等,形成了國內最完善、最齊全的產業鏈布局。
舞臺已經搭好。“科技一定要靠資本力量驅動。”葛培健自信地表示。
5月,上海自貿區擴區首單FT業務花落張江,中國銀行與張江高科合作了自貿區擴區后張江園區FT賬戶首單4億元人民幣貸款業務和首筆4000萬美元外幣貸款業務。
“打通境內外兩個市場、本外幣兩種資源,進一步開辟新的融資渠道。”葛培健介紹。
據了解,簽訂了金融協議的園區內企業,將享受到的最直接優惠,能以接近國際市場的利率,從上海自貿區內或境外獲得更低成本的融資。
葛培健介紹,以前只能在境內融資,資金成本居高不下,如今往往一次融資招標書下發后,有多家金融機構前來應標,議價空間加大。“擴區后的FT賬戶首單帶來融資成本大約下降了15%。”
目前,張江高科正在探索境外發行點心債和FT賬戶的資產證券化。
“我們將利用自貿區跨境融資回流境內,增加張江高科低成本直接融資渠道,梳理張江高科在國際資本市場上的形象和地位。”葛培健表示。
隨著上海自貿區金融創新“新49條”即將出臺,離岸創新將更加便捷,其意義不僅僅在于節省融資成本,還將給園區帶來不斷的人才流和項目流。張江園區作為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通過對接國際資金,使金融資本與科技產業更緊密地結合。
“比如,我們計劃并購一些海外的專利,并購之后通過上海自貿區的一些政策機會,把它嫁接到我們區內的企業。”葛培健說。
參與成為武岳峰集成電路基金合伙人從而成功收購美國芯成半導體即是其標志性一步。而從此并購案例可看出,張江高科已領先各園區開發模式,一改傳統招商引資,“不求所在,但求所有。只要在哪里能夠集聚全球的創新資源,即人才、項目、資金,我們就在哪里孵化,不一定要到張江來。”
更進一步的是,張江高科已采取對口交流的方式。最近北美高層次人才創業大賽獲獎者,開始走進張江高科的活動,同時張江高科正引入硅谷天使匯基金和未來資本。
能夠進行離岸金融創新,當然在于張江高科已擁有多層次資本市場通道作為基礎。
除了主板的上市公司張江高科外,其還有創投公司張江浩成100%股權,投資規模25億元,已投了14億余元,同時擁有香港主板上市的川河集團29.9%股權、上海股權托管交易中心23.25%股份,張江小額貸款19.67%的股份,還有上海金融發展投資基金最近剛剛增資,現擁有5.94%股份。
相輔相成。
因為擁有資本市場的廣泛通道,張江高科投資成績已頗為顯赫。據了解,目前其累計產業投資40億元,投資創投項目50家,已經有18家上市,退出4家,預披露4家,擬報會12家,擬改制上新三板1家。
回報率良好。
“2014年公司投資收益4.85億元。比如,我們曾直接投資嘉事堂2600多萬,2014年通過擇機退出部分,現在公司還持有嘉事堂800多萬股。去年我們也投了1000萬給新三板上海首批上市企業點點客,投資后最高市值約2億。2015年我們又投資了眾人科技,即在烏鎮召開的世界互聯網大會上給大會提供WiFi安全認證的公司,投資2666.66萬,占10%股份,它計劃未來上市。”葛培健介紹。
投資一批,股改一批,上市一批,退出一批,儲備一批,形成良性滾動的產業投資布局,這是張江高科未來理想的主業。
但成功投資的背后當是需要公司加大對企業的服務力度,了解企業,培育企業并選中標的。
“我們要尋求與創業者的共同發展,通過為創新創業者提供各種服務,整合相關資源,促進企業成長,再通過產業投資等方式實現共贏。”葛培健表示。
他解釋,創業服務集成商包括三個維度。一是時間。“我們要成為企業的時間合伙人,參與到創業企業生命的全周期中,通過整合資源為不同階段不同規模的創業企業提供集成服務。”二是產業。“深耕醫產業和‘E’產業,因為這兩大產業集群已占上海半壁江山。”三是服務。“以物理空間、產業投資、政府資源、資本市場為服務對接口,為創業企業提供全方位集成服務。”
精心打造的“895營”是集成服務的代表之作,其亦是張江高科讓自己成為時間合伙人,打造科技投行的重要抓手。
5月4日,張江高科發出“895營”第一張項目征集令,一個月不到的時間即收到全球報名的200余項目。其中大約1/2是移動互聯項目,1/3為智能硬件項目。經過遴選,確定入營項目34個。
張江高科的服務內容為:其一,對接投資及債務融資服務。目前已有若干項目達成融資意向并對接銀行或擔保案例;其二,陪練服務。34個項目中陪練有同類型產業的創始人及相關領域專家進行一對一24小時貼身創業陪練。
“入營的學員可以與各知名企業家,每兩周一次面對面,此外,學員間安排內部交流活動,每周由一個學員分享創業心得,互通有無。”葛培健介紹。
其三,加大宣傳。每個項目都在一些媒體上進行專題報道,并擇機召開投資者見面會,對不分項目進行深度點評,加大投資對接力度。”葛培健介紹。
隨著3個月入營期不斷的資源對接,交流互動,張江高科會從34個項目中再挑選10個左右進行路演,并選擇更大平臺亮相。
轉型投行,企業關鍵還需具備內功。張江高科要求每一位員工具備“投行意識”和服務能力。
從2014年底至2015年3月,張江高科歷時3個月研究和編制了《深化企業勞動人事工資改革方案》,并得到初步落實,構建了以事業部為業務發展主體、6大職能部門為總部支撐平臺的組織架構,并按照雙向選擇的市場化方案進行了人員的重新配置。
“將企業責任中心下沉,提高管理效率,提高市場競爭力,加深公司市場化經營活力,提高員工市場化創利動力。”葛培健介紹。
與組織結構調整相適應,張江高科進行了三項制度改革。通過人事制度的改革打破“鐵交椅”;通過對10個部門130余人的雙向選擇打破“鐵飯碗”;通過“易崗易薪易福利”,打破“鐵工資”。“崗位聘用合同制為一年一聘。在這輪改革中,最終有10名員工解除了勞動關系,但這都是建立在互相尊重選擇的基礎之上。”葛培健表示。
最近,張江高科董事會通過“2015年經營層績效考核方案”和“關于提取2014年度公司超額凈利潤用于中長期激勵的議案”。張江高科旗下的浩成創投平臺也于2015年4月獲批浦東新區國資委風險投資類企業探索實施項目跟投等激勵約束機制試點單位。
顯然,張江高科將嘗試中長期激勵和創投項目跟投激勵。
“我們特別強調要加大制度創新,這是因為制度創新是一切改革創新、轉型發展的基礎。這些創新包括公司領導市場化導向配置,嘗試管理層持股,利用國資流動平臺實現優質資源整合等,最終能通過“基薪+績效薪+中長期激勵”的制度增強企業活力的目標。
很快,張江高科還將有一系列舉措推動其市場化轉型,這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