査永強 徐曉梅
(云南師范大學 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人格,是個體行為上的內部傾向,是具有動力一致性和連續性的自我,是個體在社會化過程中形成的特有的身心組織.探索人格與學生學習成績之間的相關性,具有重要的教學指導意義,是當今教育研究的一個熱門課題.
本課題試圖從實際情況出發,研究并探討我國南部發達地區和西北欠發達地區,中學生的人格特征與物理成績到底存在哪些相關性.
在我國南方城鎮及西北城鎮部分地區,分別選取廣東羅定中學八年級3個班、九年級3個班的429人,新疆瑪納斯中學八年級3個班、九年級3個班的171人,共600名學生作為研究樣本,其中,男生290人,女生310人.共發放問卷600份,收回600份,回收率100%;有效問卷522,無效問卷78份,有效率88%,主要由于掩飾度過高造成問卷無效,多數為女生.再去掉沒有成績的有效問卷以及極少數神經質不正常的問卷,最后確定的研究對象為519人.
首先確定研究對象的人格類型.研究采用1983年龔耀先教授修訂的艾森克EPQ 人格問卷中文版[1],通過精神質、內外向、神經質和掩飾性4個維度來測量中學生的人格特質.艾森克人格問卷由于具有很高的信度和效度[2],目前被廣泛應用于教育、職場等多個領域的人格測查和評鑒.該問卷共有85道題目,精神質(P)20道,內外向(E)21道,神經質(N)24道,掩飾性(L)20道.4個維度所測量的內容分別是,精神質測查一些跟精神病理有關的人格特征,內外向測查內向和外向的人格特征,神經質測查情緒穩定性,掩飾性測查樸實、遵從社會習俗及道德規范等特征.
其次根據學生的期中考試物理成績,分別以各校各年級為單位,按照標準分Z 分數方法將這519人分為高分組、中等組、低分組3個等級水平,分別代表成績優良、成績中等、成績偏差的3 個學生群體.
最后采用教育統計方法對這3個成績組和對應學生人格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
主要采用Spss13.0社會統計軟件包分析中學生的人格特征與中學生物理成績的關系.
3.1.1 整體情況學生不同人格維度的原始得分和不同維度的人格類型與其物理成績的相關性,整體情況分別如表1和表2所示.

表1 各維度原始得分與成績組的相關性檢驗結果

表2 各維度人格類型與成績組的相關性檢驗結果
由表1可以看出,艾森克人格4個維度中,問卷原始得分只有L和E兩個維度與學生的物理成績相關性顯著;由于艾森克人格理論中對L 維度沒有分類,而調查對象在N 維度幾乎100% 屬于情緒穩定型,所以通過表2可以看出,艾森克各維度的人格類型中E類型和P類型與學生的物理成績顯著相關.
3.1.2 不同物理成績學生的L和E維度差異
調查統計表明,高分組的學生有集中分布的趨勢,L得分為11處分布了30.12% 的高分組學生,L得分為10處分布了27.71% 的高分組學生,L 得分為12處分布了24.1%的高分組學生,而L得分極低和極高區域基本沒有高分組的學生分布;調查統計表明,高分組學生的E得分有集中趨勢,E得分為14上集中了20.5%的高分組學生,其次是E得分為13上集中了14.5% 的高分組學生,E 得分從12到18之間均分布了較多的高分組學生,中等組的學生在E得分上分布比較分散,低分組的學生在E 得分為10和12上分布比較多.
表2中方差分析已經表明L和E維度得分對學生物理成績影響顯著,表3是對L 和E 與物理成績的相關性檢驗結果,檢驗結果(P<0.01)顯示,L和E維度得分與學生物理成績有非常顯著的相關性.

表3 L和E得分與物理成績相關性檢驗結果
再對不同成績水平學生的L和E得分的均值和標準差進行多重比較并進行差異顯著性檢驗,結果如表4.

表4 不同物理成績學生L維度和E維度得分的多重比較結果
表4表明,低分組的L維度得分顯著高于高分組的L維度得分,而高分組的L 維度得分顯著高于中等組的L維度得分.即是說,L對物理成績的影響并不是得分越高成績越好,也不是得分越低成績越好,而是當L得分越趨近于某個數值(11.1±1.393)時,成績越好.
表4表明,高分組的E 維度得分顯著高于中等組的E維度得分,中等組的E 得分顯著高于低分組的E得分,即是說中學生的E 維度得分越高物理成績越好.
根據艾森克人格理論,各個維度的不同得分在某個范圍內可以同屬于一種人格類型,據此,可以從單獨的維度劃分人格類型.按照艾森克人格理論,單維度人格類型的劃分有以下幾種:P,E,N 3個維度可以劃分維度人格類型,L維度沒有類型的劃分.
3.2.1 P,E維度人格類型對物理成績的影響
調查統計表明,高分組學生主要分布在明顯精神質類型,85.5% 的高分組學生在P維度都屬于明顯精神質人格類型,但中等組(76.1%)和低分組(70%)的學生也是大量分布于明顯精神質人格類型中,因此無法單從統計表和統計圖來確定P 維度人格類型與物理成績是否相關.調查統計表明,高分組的學生主要分布在典型外向人格類型中,45.8%的高分組學生都是典型外向型人格,還有24.1% 的高分組學生是趨向外向型人格;而中等組(35.9%)和低分組(53.3%)學生都主要分布在中間類型,這似乎表明人格類型越趨向典型外向,物理成績越高.對P,E維度人格類型和物理成績進行簡單相關檢驗,結果見表5.

表5 P,E維度人格類型與物理成績相關性檢驗結果
表5顯示,斯皮爾曼檢驗r=0.111,顯著性水平p=0.011<0.05,這表明P維度人格類型與物理成績之間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即P等級越高,成績等級也越高.這里對P的設置是等級越高,精神質越趨向于正常,而成績等級越高,對應成績水平越低,即是說,P維度人格類型越趨向明顯精神質,物理成績越高.
表5顯示,斯皮爾曼檢驗r=0.205,顯著性水平p=0.000<0.01,這表明E維度人格類型與物理成績之間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即E等級越高,成績等級也越高.這里對E的設置是等級越高,越趨向典型內向,而成績等級越高,對應成績水平越低,即是說,E維度人格類型越趨向典型外向,物理成績越高.
3.2.2 N 維度人格類型對物理成績的影響
表6直觀地顯示了N維度人格類型與物理成績的人數分布.

表6 N 維度人格類型與物理成績人數分布多層統計表
從表6可以看出,在N 維度上的人格類型都屬于情緒穩定型,所以在這個維度上的分析沒有統計學意義.
中學生的物理學習成績與學生的人格類型存在顯著的相關性.按照艾森克人格維度中的掩飾性(L)和內外向(E)的得分與中學生的物理學習成績有顯著的相關性(p<0.01);各維度的人格類型中與學生物理成績顯著相關的是精神質人格類型和內外向人格類型.這說明在原始得分與成績、維度人格類型與成績水平兩種研究角度的結論是存在差異的,國內類似的研究并未對兩者進行區分,一般都是從其中一個角度進行研究.外向穩定型的健談、敏銳的人格特征,給了屬于這類人格類型的學生在物理學習活動中所需的人格優勢;另外,明顯精神質人格的學生具有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也讓他們在物理學習上占得優勢.文獻[3]在個性因素與二語成績相關性跨地區研究中認為,學生的二語成績主要與E 和N 兩個維度有關,E得分越高成績越好,N 得分越高成績越差.文獻[4]對學生人格特征與學習成績的關系研究中發現,考試成績與L維度呈正相關,與P維度呈負相關,而與E和N無相關性,城鄉和性別對學習成績無影響.文獻[5]的研究發現,考試成績與E,P,L 維度呈負相關關系(p<0.05).
研究結論表明,明顯精神質人格、外向型人格對中學生在物理學科上的學習有促進作用,在實際物理教學中,教師們注意將學生的人格往這兩個類型方向培養,便可有效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習水平.與此同時,我們在培養學生人格的過程中還要注意幾個重要的問題:
(1)精神質維度并非越明顯越好,內外向維度也并非越外向越好.艾森克人格理論認為,人格的每個維度都有得分高低的極端情況,即是得分太高或者太低的情況,這兩種情況都屬于不健康人格的表現.我們要培養的是“人格健全”的學生,而不是“科學怪才”,所以在學生的人格培養上要注意適度原則,適可而止.
(2)學生的人格培養過程中要注意學科互利.大量研究已經證實,中學生在科目的學習成績與不同的人格特征有關,那么也就避免不了有些學科的“優勢人格”之間的互相矛盾的.比如文獻[6]發現學生的數學成績與艾森克3個維度都有顯著的相關性,而在精神質維度上,是精神質越正常數學成績越好,這一點與物理學科對精神質人格的要求正好相反.如果物理教師一味地為了提高學生物理成績將學生都培養成具有明顯精神質人格的人,那么這顯然會影響到學生的數學學習.不僅如此,或許其他學科的教師也在為學生的人格培養向自己學科的優勢轉變而“努力”,學生的人格成長環境完全處于一個混亂、復雜,甚至完全矛盾的“混沌體”,這對于學生的人格培養顯然是非常不利的,他們的學習自然也受到影響.那么如何讓學生的人格在健康發展的同時,又能對各科學業起促進作用,這也是教育研究者們應該認真探討研究的問題.
(3)學生的人格培養是一個系統工程.學生的人格形成是一個心理成長的過程,我們說培養學生的人格就是通過外界的環境來影響學生的心理.而這里的環境便是一個開放的巨大系統,不僅包括家庭、學校和社會這些籠統的大環境,還包括學生直接和間接接觸到的人和事.要讓學生的人格健全發展,那么他們所處的環境系統就應該是健全的,而實際情況中的這個系統并非想象中的那么和諧,這樣一來學生的人格培養就轉化成了建立健全學生環境的系統工程.當然,這個工程并不是學校或者教師單方面的工作,需要各方各界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1 馮立平.性格與職業選擇.成才與成就,2005(5):46~47
2 Feldman,D.C.The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early career indecision among young adults.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2003,13:499~531
3 鄧慶周.個性因素與二語成績相關性跨地區研究:[學位論文].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03
4 肖圣龍,程雙寧,孟秀紅.醫學生人格特征及其與學習成績的關系.安徽醫科大學學報,2000,35(2):128~129
5 韓明,劉力克,張倩,等.衛校學生性格特征與其學習成績的相關分析.現代預防醫學,2004,31(4):518~530
6 沙蓮香.中國人民族性(二).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