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華
(浙江省天臺中學 浙江 臺州 317200)
21世紀是一個知識創新的新世紀,社會的發展、民族的振興呼喚學校教育要培養創新型人才.筆者認為,高中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應立足于創設“創新思維的體驗過程”,使學生逐漸養成創新思維的習慣,繼而才能獲得創新能力的發展.那么,如何在物理教學中凸顯創新思維體驗的過程呢?
新課程引入物理學史內容的類型很多,其中包括科學名言,妙語和評價,歷史圖片,物理規律的發現背景、過程與方法,人類對物理規律認識的歷程,科學家的生平,科學發展對社會和技術進步的影響,對物理理論體系的評述,科學發展對社會和技術進步的影響,科學前沿知識,科學佯謬與科學爭論等.朗之萬曾說,“在科學教學中,加入歷史的觀點是有百利而無一弊的.”挖掘教材中的物理史學資源,讓學生經歷創新思維的體驗過程,把蘊含在物理知識載體中的觀念、態度和精神轉化為學生的行為準則,使學生逐漸養成創新思維的習慣.
案例1:慣性定律的建立歷程
慣性定律是在伽利略、笛卡兒等許多科學家工作的基礎上,最終由牛頓建立起來的,如表1所示.

表1 慣性定律的建立歷程

續表
物理自主探究學習是指學生圍繞物理問題、文本或材料,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尋求或自主建構答案、意義、理解或信息的活動或過程.根據高中學生認知水平、物理學科的特點,構建實驗探究、理性探究兩種物理自主探究基本教學模式(表2),旨在激發學生探究欲望,養成創新思維的習慣.

表2 實驗探究、理性探究教學模式
通過認真研讀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分析歸納其中適合探究學習的內容,有利于在教學設計中把握探究點的選擇.以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物理·必修1》為例,探究內容如表3所示.

表3 《物理·必修1》探究內容
科學思想方法既是科學認識的結晶,又是發展科學的動力.從伽利略的理想實驗到牛頓力學規律的“天地合一”,從力的合成與分解到熱力學第二定律兩種表述的等效思想,從奧斯特的“電生磁”到法拉第對電磁感應現象的猜想與探究其中的對稱性,從原子結構的建立到量子力學的建立等等,無一不包含著極其深刻的科學思想和方法.
提煉教材中典型的物理思想(表4),讓學生經歷正確的科學思想及由此產生的科學方法的過程,體會由“物”到“理”的認識過程不斷升華,養成好奇、追求、體驗、經歷、分析、思辨的好習慣,發展創新思維能力.

表4 教材中的物理思想分析
當面對學生的提問、質疑甚至“刁難”時,教師要做到耐心地再等一等、多聽一聽、多想一想.如果一時無法理解、判斷學生的觀點,不可簡單地用對或錯、好與不好等詞搪塞或武斷評價,不妨把問題拋給其他學生幫忙解決.教師的心中不能只有一個唯一的標準答案,容不得其二,而是應該心胸寬廣,寬容接納學生的創新思維,只有這樣才能呵護學生的創造力、想象力.
案例2:探究安培力的方向—— 左手定則
課堂教學過程如表5所示.

表5 課堂教學過程
總之,物理教學要注重學生養成對事物有好奇、追求、體驗、經歷、分析、思辨的好習慣;學會發問、追問、明晰、拓展的方法;具有收集、分析、提煉、提升的意識;學會質疑、求異、完善、創新的技法;具有設計、實踐、勞作、改進的能力.如果我們在這幾個方面都很好地做到了,勢必會對學生的綜合素質有較大的提升.
1 鄭志湖,等.高中物理高效課堂教學策略.杭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
2 徐立海.談物理課堂教學中的問題設計.物理教師,2013(7)
3 李允和.談物理課堂教學的情感驅動.物理教師,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