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琳
摘 要:歌唱教學是學生最易于接受和參與的音樂表現形式,是學生表現音樂,進行藝術實踐的重要手段,也是中小學音樂教學的基本內容之一。歌唱教學還應立足于“如何唱好”歌曲,使關注點回到演唱上。首先,應當關注教材的研究;其次,應當關注教師自身基本功的積累;再次,關注學生良好歌唱習慣的培養;最后,要著重關注如何引導學生有表現力的歌唱。增強關注意識的同時,持之以恒地培養學生良好的歌唱習慣和音樂審美,學會用歌聲表達情感。
關鍵詞:歌唱教學;歌唱習慣;表現力;唱好
歌唱教學是學生最易于接受和參與的音樂表現形式,是學生進行藝術實踐,表現音樂的重要手段,也是中小學音樂教學的基本內容之一。我認為歌唱教學應立足于“如何唱好”歌曲,通過必要的手段把關注點回到演唱上。讓學生在理解歌曲情感和風格的基礎上能夠做到“以情帶聲,聲情并茂”,用歌聲表達情感,賦予歌曲新的生命。那么,良好的歌唱教學真正需要我們關注的是哪些方面呢?
一、關注對教材的鉆研
教材中的歌曲都是編者精挑細選的精品。想要教好一首歌,首先教師要經過認真鉆研,必須了解作者及其創作意圖,必須對作品的內容結構、風格曲調、節奏以及吐字咬字,感情韻味等方面做系統的分析,通過了解、熟悉、分析作品來深入作品。教師對作品做到了如指掌以后,教學中的手段和方法就會層出不窮。比如,初中音樂教材中的一課“讓世界充滿愛”,看似很熟悉的一首歌曲,最常出現的問題可能就是歌曲中多次出現的后半拍起的節奏型了,如果單對訓練節奏經過多次提醒后學生可能還有唱不準確的。那么,就要看教師對教材歌曲的把握了。歌曲第一句“輕輕地捧著你的臉”中,“輕”字就是后半拍起,在對歌曲的寫作背景、情緒等內容進行分析和了解后,在課堂上讓學生親自進行表演,體驗歌曲中那種深情的感覺后,后半拍起的感覺就輕而易舉地找到了,而且演唱節奏準確,同時歌曲的演唱情緒也找到了。
二、關注教師基本技能的積累
1.教師本身的演唱技能
在歌唱教學中,很多音樂教師往往依賴先進的技術,把“范唱”的任務交給了電子設備,聽CD,看課件成為對歌曲認識和欣賞的全部。其實大家忽略了一點,教師良好的范唱更具有直觀性。教師在范唱時的表情、發聲、咬字吐字和口型,甚至對歌曲速度力度和情緒的表達都能為學生學唱和演唱歌曲起到良好的示范
作用。
2.鍵盤樂器的演奏和伴奏技能
教師良好準確的伴奏也是學生積極熱情參與演唱的前提條件。筆者近期觀摩了幾節小學音樂課,給本人感受頗深。同樣是兩位剛剛走上講臺的年輕男教師,同樣帥氣親切,那么,兩節課下來有截然不同的效果。其中一位老師應該是舞蹈專業畢業的,上一節“時間像小馬車”。整節課老師沒有彈唱,更沒有為學生伴奏。為了讓學生熟悉節奏,他一遍一遍帶著學生變換各種花樣練習節奏;為了熟悉旋律,他一句一句教,不厭其煩。結果是什么呢?節奏練習沒能用在歌曲演唱上,歌曲教唱時老師的音準也因為緊張出了問題。另外一位老師在教授《摘草莓》一課時,嫻熟的鋼琴伴奏技巧在范唱時為歌曲演唱增色不少,同時在學生學唱練唱的過程中,輕而易舉地用鋼琴伴奏解決了節奏難點,調動了學生的情緒變化。
3.教師的語言組織和運用能力
這點看似和音樂無關,但教師的語言是否精煉和恰到好處或者說具有某種吸引力,是讓學生跟著你“走”的關鍵。如在“采山”一課中,教師以一個大朋友的身份帶孩子去郊游為線索,藝術性的語言環環相扣,加上教師神采飛揚的情緒,讓學生不由得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整個過程充滿激情與幻想,也將音樂知識和歌唱技能貫穿其中。
三、關注學生良好歌唱習慣的培養
1.良好的姿態
在平時的教學中大家不難發現一些問題,如:駝背、低頭、聳肩等不良習慣。正確的歌唱姿態應當是身體端正,雙肩自然放松,雙眼平視或微高角度于正前方,面部肌肉放松。通過教師多次長時間的正確引導,學生能逐步體會到正確的歌唱姿態。
2.正確的呼吸方法
呼吸是歌唱的原動力,沒有呼吸就沒有歌唱,可見呼吸對于歌唱是多么重要。對于呼吸的訓練也不能急于求成,“呼吸”比較抽象,看不到,摸不著,教師應用學生易于理解的語言形象的方法對學生進行訓練,讓學生體會“胸腹式呼吸”。
3.正確的咬字吐字和良好口型
歌唱中正確的咬字和吐字不僅是為了把歌曲內容傳達給聽眾,更重要的是可以生動形象地表現歌曲,傳遞歌曲感情,使歌曲更富有感染力。口型和咬字吐字訓練也應通過歌唱實踐來進行,可以通過觀察模仿的方法獲得。
4.科學的發聲方法
很多課堂上我們都可以看到如此現象,教師急于把歌曲“完成”,或者急于激發學生的“熱情”,往往忽略了發聲方法的引導。導致課堂上充斥了各種版本的聲音,說唱、喊唱比比皆是,恰恰違背了歌唱的科學性,不但不能正確傳遞歌曲的情感,陶冶學生的情操,反而對學生聲音的發展起了反作用,對于變聲期的學生,不良后果則會更加嚴重。
四、關注引導學生有表現力的歌唱
“言之不足故歌之”,歌唱是抒發情感的音樂表現方式。在歌唱教學中,引導學生用科學自然的歌唱方法抒發歌曲的思想感情,使學生做到有感情的歌唱,這是歌唱教學的最終目標。歌唱方法的掌握是為了更好地表現情感,所以不僅要教會學生如何唱,更主要的是指導學生用歌唱方法來表現歌曲的情感,最終達到以情帶聲,使歌曲演唱更富感染力。要想唱出感情,首先歌唱者本身要動情。在歌唱教學中怎樣引導學生以情帶聲?除了讓學生掌握良好的發聲技巧外,還要注重歌曲情感內容的把握,注重作品節奏、調式、曲式結構的把握,也要注重作品創作背景等內容。當學生的情緒與詞曲作者的創作意圖相融合,學生有了想象,了解了作品內涵,便能夠逐漸做到以情帶聲,聲情并茂地演唱歌曲。
當然,除了以上關注點,我們也不反對包括游戲、活動、表演、多媒體等多種手段來豐富我們的課堂,引發學生的興趣和演唱情緒,只要運用恰到好處,多種手段也會為我們的歌唱教學添光加彩。也許有的教師可能會說,一節課只有四十來分鐘,那么短的時間內,怎么容得下如此多的東西?其實教學本身就是一個循序漸進、環環相扣的過程,很多我們的關注點需要教師用巧妙的方法和手段點點滴滴融合到日常教學活動中,增強關注意識的同時持之以恒地培養學生良好的歌唱習慣和音樂審美,學會用歌聲表達情感。把我們的目標定位到如何引導學生“唱完”“唱會”上升到如何“唱好”的層次上來。看似簡單,卻需要我們音樂教師付出多倍的努力、思考與實踐。
參考文獻:
[1]趙梅伯.唱歌的藝術.上海音樂出版社,1999.
[2]陳春燕.談怎樣唱好一首歌.音樂探索,2012(04):63.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