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濤
羅丹曾經說過:“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艾青也曾說過:“生活是藝術所由生長的最肥沃的土壤,思想與情感必須在他的底層蔓延自己的根須。藝術的魅力,來源于豐富的生活并以之為基礎而高于生活。”在當今的現代社會潮流下,傳統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新時期的要求。要如何培養學生的欣賞能力,我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來談一談自身的理解。
一、加強自身對事物的直觀感受
由于我們的直觀感受是一種對事物的整體把握,因而它是全面的、直接的,是沒有經過個人自覺或不自覺加工的,是內心情感的真實體現。它源于欣賞者自身的生活體驗、素質修養和知識水平的高低,同時也多受作品的外在表現形式影響。學生在欣賞過程中不能理解作者的表現意圖和表現能力的原因,往往是由于學生自身的欣賞水平不高,對作品本身的外在表現形式理解不深刻,激發不出欣賞的興趣,這時就需要教師對作品加以解釋,引導和培養學生對作品欣賞的方式。實際上,學生的這種直觀感受能力,也就是要求觀賞者不斷提高自身的審美素養,加深自身的生活閱歷,加強自我的藝術修養水平,這樣在欣賞實踐過程中才能提高欣賞能力。
二、加強學生自身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學生對一件美術作品的欣賞,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直觀階段,還必須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升華。這就有賴于學生進一步更深入地分析和理解。藝術家表達自己的情感思想時會運用自身對藝術的分析理解方式,而審美時直觀感知到作品的各種感受,都傳達著作者的夢想,追求乃至人生信念,甚至政治訴求。理解這些,必須多運用自己對藝術的理解能力,從思想深度到表現技巧,詳細地加以分析感受,才能夠深刻體會到作者作品的思想表達方式和目的。這也就要求欣賞者本身知識掌握比較全面,藝術修養較高。教師應該讓學生明白,分析和理解是美術欣賞的唯一方法。教學中應該著重加強學生的這種能力,并有目的地使學生不斷自覺應用自身的這種能力來欣賞作品。
三、審美體驗是欣賞能力的提高和升華
學生通過對作品外部表現形式的客觀分析理解,深刻地感受到作者從作品中表達的思想和觀念,進一步深刻體會到作品的外部表現形式中包含著的深刻含義,獲得一種融入作品之中的自身感受,這樣就達到了審美的升華。在教學中,教師應該讓學生按照這些步驟,逐步找到自身體驗的感覺,并鼓勵學生得到審美能力的升華。
總之,在課堂的美術教學活動中,教師只有充分了解學生的需求,客觀地從學生的實際能力出發,全面制訂合理的教學計劃,才能使美術欣賞獲得良好的效果。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