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曉東
工具性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也是語文學科價值的重要體現,所以,在素質教育思想的影響下,我們要借助恰當的教學方法來展現語文學科的工具性,進而在展現語文學科價值的同時,也為高效語文課堂的實現以及學生綜合素質水平的全面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所以,本文就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如何有效地展現語文學科的工具性特點進行概述,以期能夠促使學生獲得良好的
發展。
一、借助演講活動,鍛煉學生“說”的能力
“說”是人與人交流的最直接工具,也是語文工具性的直接體現。但是,因為“說”并不納入考試范圍,所以,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并不重視“說”的教育,總認為會影響授課的效率。因此,在素質教育下,我們可以借助演講活動來鍛煉學生說的能力,以逐步提高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
例如,在教學《春》后,為了有效地展現語文學科的工具性特點,也為了提高學生“說”的能力,在結束了本節課的基本知識授課后,我組織學生以“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為演講主題進行演講,學生可以任選其一,這樣的過程不僅能夠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而且對提高學生語言應用能力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借助問題情境,鍛煉學生“讀”的能力
“讀”不僅能夠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寶庫,而且對培養學生終身閱讀習慣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們常常看到這樣一種現象,即學生對文本閱讀幾遍之后竟然不能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嚴重阻礙了文本價值的體現。那么,我們該如何提高學生“讀”的能力呢?在我看來,我們可以借助問題情境創設的模式來減少學生閱讀的盲目性,提高學生閱讀的質量。
例如,在教學《我的第一本書》時,為了鍛煉學生的閱讀能力,也為了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在授課的時候,我引導學生思考了下面幾個問題:(1)作者以怎樣的心情來寫“我的第一本書”的?(2)這本書為什么讓作者牽掛?(3)文本中所指出的“我的第一本書”僅是指“書”嗎?……組織學生自主閱讀并解決上述問題,這樣不僅能夠幫助學生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而且對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也有著密切的聯系,進而確保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得以充分體現。
三、借助自由練習,鍛煉學生“寫”的能力
眾所周知,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在寫作教學中,我們要盡量在命題作文的基礎上,給學生更大的發展空間,引導學生自主選題、自主選擇喜歡的內容進行自由練習寫作,進而逐步讓學生喜歡上寫作,讓寫作成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比如,一些學生喜歡歷史,我們就可以引導他們就自己喜歡的歷史人物或者是歷史事件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一些學生喜歡寫散文,我們就可以引導其借助以景抒情的方式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總之,我們要引導學生在自由寫作中保護學生寫的興趣,提高寫的能力。
四、借助多媒體,鍛煉學生“聽”的能力
“聽”是說、寫、讀的基礎,也是保障。所以,在素質教育思想的影響下,我們可以借助多媒體的視頻或者音頻的特點來鍛煉學生“聽”的能力。比如,我們可以引導學生觀看視頻來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如:在教學《智取生辰綱》時,在導入環節,我們就可以借助多媒體向學生播放相關的片段,然后,通過“聽”來思考文本中人物的形象特點,并順勢將學生引入到本節課的學習當中。可見,這樣的過程不僅能夠幫助學生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突破課堂重難點,而且對學生的聽力水平的提高也有著密切的聯系。
總之,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要認真貫徹落實課改基本理念,要選擇恰當的方式來展現語文學科的工具性特點,以提高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和基本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包麗婷.初中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再探究[J].語文天地,2012(22).
?誗編輯 楊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