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淑萍
在經濟飛速發展的當今社會,越來越需要具備各種能力有著優秀個性的人才。傳統的教育教學過程重在知識的灌輸和傳遞,忽視了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束縛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已經越來越成為人才培養的障礙,隨著新課程教育的創新,更多的老師和家長把教育的重點放在學生的個性發展上。在教育過程中培養他們的問題意識,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把自己要提的問題提出來,讓學生個性中好的方面得到正確的引導,使能力得到及時的發展。
所謂問題意識,是指學生在認知活動中,個體發現問題,并運用已有知識積極探索問題的一種心理狀態。問題意識的出現,不僅體現了個體思維的靈活性和深刻性,更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學生個體獨立性和創造性的發展。當教育的目標由知識的傳遞轉變為培養有潛力的人才,這種形式下,就要求家長和教師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一、重視鼓勵,提高學生學習研究興趣
在傳統的教育方法中,當學生遇到問題時,給予批評教育是最主要的方法,在以往的教育中,這種方法也起到了許多積極的作用。但時代在發展,現今的社會如果依舊采用傳統的批評教育方式,不僅起不到傳授知識的作用,甚至會壓制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個性發展的源泉枯竭。同樣的情況下,鼓勵教育比批評教育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興趣的水平對學習效果能產生很大影響。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很容易對事物產生興趣,要讓這種跟學習有關的興趣變成學生學習的自覺行動,形成良好的習慣。因此,當學生遇到問題時,作為老師和家長,要多采取鼓勵語言,對他們進行正確引導,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克服困難,從而使他們增加學習的信心,在以后的學習中更有動力。
二、適時評價,對學生的行為進行及時糾錯
當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并通過自己的努力提出問題時,教師要對學生的問題進行適時評價,通過評價,對學生的問題形成反饋,進而發散學生思維,力爭達到促進學生自己思考,增強學生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物理學的知識告訴我們,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在學生的學習和思維中,這種相互作用也同樣存在。教師和家長在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后,要及時對學生的問題進行總結,并引導學生自己整理問題,解決問題。
人生活在群體中,所有的活動都離不開相互的交流。教學活動也是如此,試想某個學生,在興趣的前提下提出了一個新的問題,潛意識里,他總是希望得到別人的肯定和支持。作為教師,要恰好地利用學生的興趣問題,并抓住時機做出肯定。即使學生的問題不符合常理,也要委婉地鼓勵,不可一棍子打死。
三、改變求同思維,鼓勵提出不同問題
教師在評價的過程中,要擯棄求同的狹隘觀念,鼓勵學生運用不同思路,提不同問題。
在以往的教學中,也有敢于提出問題的學生,但由于傳統的教育方法往往注重的是求同,要求學生與教師的思維相統一,這樣雖然縮短了教學時間和過程,但是同時也在無形中否定了學生的發散思維,將他們的思維圈定在單純的知識點上。甚至有的教師在教學中只要求學生按照書本上或教師自己的思路來考慮問題,這樣的教學,與其說是傳授給學生知識,不如說是送給學生書本,對學生的個性發展有百弊而無一利。因此對于學生的不同意見,教師要究其根源,根據學生的出發點適當延伸。鼓勵學生提出不同觀點,對于他們不同觀點的闡述和研究,要給予絕對的支持,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的個性和能力得到同時的發展,以達到知識的傳遞和興趣的延續。
以上三點,是自己在教學探索中的新思考,當然,問題意識和個性能力的發展,絕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作為教育工作者,只有在育人的角度上,做長足的打算和持之以恒的努力,才有可能使學生在知識和能力的世界里自由飛翔。
參考文獻:
房躍群,顧天嗣.淺談問題式教育在中小學科學中的應用[J].現代交際,2013.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