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利娥
本人從事初中數學教學工作二十多年來,一直都非常重視數學概念的教學,因為概念教學是初中數學中至關重要的一項內容,正確理解數學概念是學好數學的基礎,學生只有對概念理解得深透,才能在解題中做出正確的判斷。下面僅結合本人平時的教學實踐,談一點膚淺的認識與體會。
一、聯系生活,從生活形象中抽象概念
數學源于生活,在數學概念教學中結合學生身邊熟悉的事例引入、生成概念,不僅可以讓學生感到數學知識的親切,而且能將抽象的概念直觀化,易于理解、掌握和解決問題。例如,講“平行線”的概念時,可以讓學生辨認一些熟悉的實例,像鐵軌、黑板的上下兩邊、門框的上下兩邊等,可以抽象看成是兩條直線,在同一個平面內,兩條邊可以無限延長,彼此間距離處處相等,兩條直線沒有公共點等,最后抽象出本質屬性,得到平行線的概念。再如,講“角”的概念時,教師可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示生活中包含角的圖片(如剪刀、鐘面等),再畫出角的標準圖形,讓學生獲得角的感性
知識。
二、聯系實際,從實例中形成概念
注重概念的形成過程,可以完整地、本質地、內在地揭示概念的本質屬性,使學生對理解概念具備思想基礎,同時也能培養學生從具體到抽象的思維方法。例如“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的建立,展現知識的形成過程如下:
1.前置作業:布置學生課前去查找實際問題,并得到一些方程。
2.檢查預習:請部分學生將課前得到的方程寫到黑板上。
3.判斷黑板上的等式是否是方程,說明理由。并要求幾個學生說明是從什么實際問題中得到的。
4.老師在黑板上勾出部分符合一元一次方程特征的方程,讓學生觀察。
5.歸納得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然后判別黑板上其他方程與一元一次方程的區別。
6.[做一做]下列各式中,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1)5x=0;(2)y2=4+y;(3)3m+2=1-m;(4)x-1>2;(5)xy=1;(6)2x+1。(學生回答)
7.總結提出:要成為一元一次方程需要幾個條件?上例是從一些具有某種共同性質的實例通過觀察,從中抽取共性,再給概念下定義。
三、由淺入深,深化對概念的理解
數學中的概念大多數是通過定義描述給出它的確切含義,對于這類概念要抓住其本質屬性,讓學生歸納概括定義的基本點。對定義基本點的歸納概括過程是對定義的“再加工”過程,即是理解過程。通過歸納排除定義的非本質屬性,就能使學生對概念有全面、深刻的理解,從而能正確運用概念。例如,“正比例”概念的教學,應啟發學生歸納其本質屬性:(1)必須是兩個相關聯的量,一個量或多個量都不行,正比例只就兩個量而言。(2)兩個相關聯的量變化方向相同,一個量變大,另一個量也隨著變大,反之,一個量變小,另一個量也隨著變小。(3)兩個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比值一定。
四、突出比較,鞏固概念的內涵與外延
數學中有些概念聯系緊密,有些概念又是相對的。對于相近或相對的概念,用類比的方法進行教學,效果會更好。比如,講“仰角”和“俯角”時,將這兩個概念進行對照比較,就不難區別誰是“仰角”,誰是“俯角”。再如,在教學“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時,可以讓學生先回顧“一元一次方程”的定義:只含一個未知數并且未知數的次數是1次的整式方程。若將“一次”改為“二次”就得到了一元二次方程,很清楚地得出兩個概念的區別與聯系,也加強了對一元二次方程的理解。
五、注重應用,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
在教學中,要加強概念的鞏固應用,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學生在概念形成后如不及時加以鞏固,就容易遺忘。因此,教師要精心設計適量典型性的練習,讓學生嘗試應用概念解決問題,也可有意設計錯誤解法和易錯習題,學生通過辨析、討論,找出錯誤并糾正,這樣才能使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更深刻、更透徹。
總之,數學概念的教學方法多種多樣,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不同概念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水平適當運用,這樣才能有效地進行概念教學,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提高數學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李芳.漫談初中數學概念教學的若干嘗試[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0(11).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