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玲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要求:“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教學不僅要考慮數學學科自身的特點,更要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教學目標中的情感是學生對學科事物所表現出的感情指向和情緒體驗,是形成科學態度的前提。教學目標中的態度是學生對待學科事物的傾向性,是科學價值觀的外在表現。教學目標中的科學價值觀是學生對待學科事物的最基本看法,常常以科學精神為載體,決定著學生的思維活動和外在行為。初中數學教學中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可以通過以下途徑培養:
一、在學習知識技能過程中進行培養
學生可以通過把實際問題抽象為數與代數問題,掌握數學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并對數學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數學里有很多內容是對數量關系抽象的產物,如,同底數冪乘法法則就是通過抽象的方法得到的。學生還可以通過探究物體與圖形的形狀和位置關系及變換的過程,把握空間與圖形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并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
二、在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過程中進行培養
學生經歷運用數學符號和圖形描述現實世界的過程,可以建立初步的數感和符號感,發展抽象思維。教師讓學生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并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技能解決問題,可以發展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從而激起他們學習數學的熱情。
學生通過對生活空間及圖形的認識,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既能發展形象思維能力,又能形成解決問題的基本策略,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從而發展其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在解決函數問題過程中,學生通過經歷運用數據描述圖形、做出推斷、全班交流的過程,能夠學會與他人分享思維的過程和結果,從而形成正確的價值選擇。
同時,教師要努力做到把微笑帶進課堂,把贊揚帶進課堂,把信任的眼光投向每一位學生,巧妙應用體態語言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使課堂成為學生能夠自由發揮的舞臺。教師要提高課堂效率,落實學生主體地位,就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張揚他們的個性,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
每個學生身上的優勢智能存在很大的差異,教師要充分發掘、展現每個學生的智能潛能,滿足每個學生的發展需求,最大限度創設學生可持續發展空間。學生可持續發展的源泉是學生個性自由發展,這更需要培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