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
摘 要:“法治”與“德治”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二者是相輔相成的。就其“殊”而言:“法治”起約束作用,它警示人們不應該怎樣做,即讓人們成為一個不逾規矩的人;“德治”起導向作用,它告訴人們怎樣做才符合道義,即讓人們爭為表率而成為一個“君子”。“法治”既有制裁也有儆戒,是一種較為消極的防范;“德治”勸人向善,止邪惡于未萌,是一種較為積極的導向。
關鍵詞:德治;法治;學校教育
在教學實踐中,常與學生一起探討《論語》里孔子的世界觀、價值觀和方法論,感覺孔子德治與中學德育這兩個問題之間有許多相通性。認識和把握這一特性有利于讀《論語》、識孔子,也有利于指導德育實踐。以下是本人的膚淺認識。
在春秋戰國這個劇烈變革的時代,孔子認為戰爭、刑名等途徑無法解決社會問題,如“衛靈公問陳于孔子,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等。孔子反對以“刑名”建立社會秩序,他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主張從根本上解決社會問題,即建立一個“有道”的社會。有道的社會是怎樣的呢?那就是讓當權者“為政以德”。從上述語句中可以看出孔子給從政者舉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治國方針??鬃诱J為,刑法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恥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法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規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恥之心。這其實也是孔子人道思想的體現,他主張內在的自我約束而不太贊成外在強制的約束。所謂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事實上一個人避免犯罪最徹底的辦法,是內心里有強烈的道德感和責任感。
孔子是一個文化保守主義者,他一心追求一個道德至上的理想社會。他周游各國,都是想推行自己的道德教育,實行自己的“仁政”教育。而且在《論語》中孔子多次稱頌堯舜,但他贊美的并不是“老死不相往來”的原始社會的樸野生活,而是在贊美堯舜高尚的個人品德和德政,只有當權者為政以德了,那么社會也就政治清明,即“有道”了??鬃拥摹盀檎缘隆彼枷?,一心推崇用道德治理國政,他重視道德是應該的,毋庸置疑的,但卻忽視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國家中的作用,這在一定程度上又反映了孔子思想的局限性。
從現實的角度出發來講,德治確實是屬于“理想建設”,是規范人們行為準則、自覺遵守社會秩序的“自律”“內律”,其主要功能是“揚善”,它是立法的基礎,是保證和調節各行各業人們生活、工作的重要因素,它可以解決許多法律無法解決的問題,它可以提升人們的思想境界?!胺ㄖ巍睂儆谡谓ㄔO,是規范人們行為準則的強制性的“外律”“他律”,其主要功能是“懲惡”,對道德建設有引導作用,也是道德建設的保證,對人們的道德觀念養成有培養和引導作用。換而言之,“法治”與“德治”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二者是相輔相成的,殊途同歸于精神文明建設。“法治”起約束作用,它警示人們不應該怎樣做,即讓人們成為一個不逾規矩的人;“德治”起導向作用,它告訴人們怎樣做才符合道義,即讓人們爭為表率而成為一個“君子”。“法治”偏重于客觀效果,在規范行為時人們較為被動;“德治”強調的是人的主觀努力,讓人們主動地去求真向善,趨于完美?!暗轮巍眲袢讼蛏疲剐皭河谖疵龋且环N較為積極的導向。因此對不同的人和事,就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理方法:不懲惡,不足以揚善,此“法治”之功;不揚善,不足以止惡,此“德治”之效。因此,二者不可有所偏廢。
再者,孔子所言的“德治”是建立在“人治”基礎的一種政治理想體系,它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對統治者有約束作用,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它與法治、民主是不兼容的。但它作為“法治”的輔佐,建立一定的道德標準來規范人(包括統治者與百姓)的行為,以實現社會的穩定,這種做法還是有其積極的意義,對今天還是有其積極的借鑒作用,最能夠聯系的就是現在對中學生的教育。
我們現在面對的學生,大都是獨生子女。優越的生活條件、良好的家庭環境,使現在的孩子們聰明能干,但同時也滋生著個性太強、突出自我和嬌縱任性等缺點,當中又以自我為中心表現得特別突出。如何讓學生懂得在學校要個人服從集體,讓他們懂得團結合作、互幫互助的集體主義觀念呢?舉例來說,隨著天氣溫度的驟降,愈來愈多的學生不愿意按時起床。這就出現了屢屢遲到的現象。對于這些遲到的學生來說,遲到只是因為些許動作慢,不能將他們與沒有道德素質聯系起來,也不能將這些遲到的學生歸類于沒有道德素質這一說。但是準時到教室卻又是學校的行為準則,作為學生必須要遵守,遲到了就意味著違背了《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其實從生活其他事情中我們也可以發現,這兩者之間并非矛盾的存在,學校日常行為規范的要求是為了讓學生能更好地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是為了讓學生能夠明確作為學生在什么時間該做好什么事,是一項長期的堅持的教育,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樹立正確的觀念,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養成良好的品德。由此可見,道德教育是一項長期的教育,而法治是更好的教育的保障,有了法治,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道德教育。
德育,是教育的永恒主題。一言以蔽之,教育要以人為本。以人為本的教育,離不開法律和制度的約束。
參考文獻:
李零.喪家狗:我讀《論語》[M].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05.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