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蘭香
新課程改革強調教師應創造性地進行教學,靈活地運用教材,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與經驗,主動探索知識的發生與發展。隨著新課程在全國各地的推廣實施,歷史教師在整合教材、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中的主導和決定性的作用日益突出,從這個意義而言,歷史教師是最重要的課程資源,是一部生動的“活教材”。
同時現行的初中歷史教材是按照一定的規律和順序來編排的,有其科學性與合理性,但不能因重視教材而限制了教師本人的創造力。在教和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有自己的思想,把握教材課堂使用現狀,根據學生不同年齡、不同學習階段的實情,深入研讀教材教法和《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靈活使用教材將教材內容進行有機整合,使知識更具有邏輯性,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對提高課堂效率具有重要的意義。下面我就以川教版的教材為例分享一些我在教學實踐中對教材資源重新整合的案例。
一、對歷史教材課程子目的重組
在上到川教版初一下《唐朝的對外文化交流》時,本節課分三個子目展開:遣唐使來華、鑒真東渡、玄奘西行。本節課最好的導入方式就是通過唐僧取經的故事,但導入新課后如按教材編寫的順序講解就會先講遣唐使來華,這會讓學生覺得思路是混亂的,因此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就可以根據具體情況打破原有的教材格局,直接先講玄奘西行:“同學們,大家都知道唐僧取經的故事,那么,知不知道這個故事取材于一個真實的歷史事件,是什么事件呢?大家一起到‘玄奘西行這一子目去尋找答案吧。”這樣由導入到講授玄奘西行水到渠成,也體現了教學環節的連貫性。
二、對歷史教材內容的重組
上初一下冊歷史《遼、宋、西夏、金的并立》這節課時,教材的安排是按時間先后順序來展開的,它分三個子目展開:遼、北宋、西夏的建立;遼、西夏與北宋的戰與和;南宋和金的對峙。如按教材的編排順序講解,學生很容易將朝代的建立更替混為一團。因為本課內容多,涉及的政權多,它們之間相關的戰與和也多,同時由于初一學生梳理知識、線索的能力還不強,如按教材的編排來設計這節課,那么教學效果也差強人意。所以在本節課的教材處理上我完全打破了教材的格局,直接采用三個步驟展開:一是找遼、北宋、西夏、金、南宋是如何建立的;二是看他們之間有哪些戰與和;三是看這幾個政權是如何被滅的。這樣線索明了,內容言簡意賅,課堂教學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對歷史教材學習主題的重組
川教版初三歷史下冊包括兩個世界近代史兩個學習主題和世界現代史七個學習主題,教材的編排先后順序是這樣的:世界近代史第五學習主題“第一次世界大戰”,第六學習主題“近代科學與思想文化”;世界現代史第一學習主題“蘇聯社會主義道路的線索”,第二學習主題“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下的西方世界”,第三學習主題“第二次世界大戰”,第四學習主題“兩極格局的形成和崩潰”。初三學生的思維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同時也面臨中考的壓力,因此給學生一條清楚的線讓學生對世界的發展進程有清晰認識是很有必要的,在上這本教材時我把教材內容進行了一個很大的調整,即通過兩條線來展開:一是資本主義發展線,二是社會主義發展線。圍繞這兩條線對學習主題也進行了重組。第一輪:最先講第五學習主題“第一次世界大戰”,講完后直接跳到世界現代史第二學習主題“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下的西方世界”,再到第三學習主題“第二次世界大戰”。因為“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下的西方世界”就是講一戰后對戰敗國的審判以后產生的影響以及隨即引發的二戰,剛好一條線。第二輪先講“蘇聯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再講第四學習主題“兩極格局的形成和崩潰”,剛好社會主義一條線。第三輪講“近代科學和思想文化”。我認為這樣的安排符合學生的思維,符合學生學習階段的實情,使知識更具有邏輯性,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對提高課堂效率具有重要的意義。
課改要真正落實,必須實施有效課堂教學。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我們越來越理性地看待先進的教學理念與較為落后的教學實踐落差,因此從真實的課堂教學上看,我們教師也應該與時俱進。合理巧妙地整合教材資源,保持合理的張力并有機融合、相輔相成,才能夠實現靈動的、有利于師生共同成長的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1]阮清暖.整合資源: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J].中學教學參考,2010(09).
[2]王秀芹.多媒體資源與初中歷史的整合[J].新課程:教研版,2009(08).
[3]金培裕.談新課標下初中歷史教材的整合[J].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版,2010(05).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