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金姬
摘 要:從英語閱讀教學的要求和現狀出發,深入剖析目前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通過多元化解讀文本的教學實踐,探索行之有效的高中英語課堂閱讀教學策略。
關鍵詞:文本;多元解讀;有效閱讀教學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在閱讀技能目標中提出了“學生能夠理解文章主旨和語篇語義的要求”。這表明,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不僅要幫助學生對語言和信息進行表層的理解,而且還要幫助學生對文本進行深層次的理解,關注作者的觀點、情感、態度、寫作意圖,把握文本的脈絡層次和結構特點等方面的技巧,進而進行語言文化鑒賞。筆者所在地區,使用人教版新標準教材已有數年,在新課程的引領下,一線教師一直努力追求“有效、高效”的課堂,但是反觀我們的常態課,發現相距甚遠。有的教師對新課程理念的理解有偏差,課堂教學程序化、模式化;有的教師習慣于把目光聚焦到語言亮點上,而對文本內容的處理只是蜻蜓點水,停留在表層。這種“偽閱讀”教學很難達到新課標中閱讀教學的目的。那么如何提高英語課堂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呢?下面筆者將通過一個閱讀文本(NSEFC Book6 U4 Reading I:THE EARTH IS BECOMING WARMER-BUT DOES IT MATTER?以下簡稱Reading I)的多元解讀實踐來探討提高英語課堂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一、解讀文本體裁,有效增強閱讀信心
在高中英語教學中,要想進行有效的閱讀,課文體裁是一個值得重視的要素。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從體裁分析的角度出發,層層剖析不同體裁(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應用文等)語篇的宏觀結構,分析作者謀篇布局的特點和遣詞造句的手法,使學生掌握相對穩定的、可以借鑒的體裁分析模式,增強學生理解文本的信心。例如,Reading I是一篇雜志文章,從語言上看長難句多,學生理解有一定困難;從體裁結構來說,屬于典型的問題類說明文。首先標題提出問題:全球變暖,這會帶來什么影響?然后正文分析問題:什么引起全球變暖?最后通過科學家不同的看法來解答問題。筆者通過這樣分析文本體裁,不僅培養了學生的體裁認知能力,使學生樹立起問題類說明文語篇的結構圖式: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答問題,而且增強了學生對文本內容的敏感性,克服了對長難句的畏難情緒,閱讀文本的信心大大增強。
二、解讀文本結構,有效提高理解記憶能力
大量研究表明,篇章模式是影響閱讀理解和記憶的一個重要因素,對語篇處理有指引作用,對篇章理解起有力的組織作用(轉引自杜詩春,2000)。實踐也證明,使用篇章結構來組織記憶的讀者,通過有效提取、加工和處理閱讀材料中的信息,所記信息明顯優于不使用篇章結構的讀者。Reading I就全球變暖話題展開論述,內容科學,結構嚴謹,邏輯性強,用詞準確,非常適合從語篇結構分析層面進行文本解讀。
第一步:“巧”讀標題,整體感知文本。本課的標題:The earth is becoming warmer——But does it matter?前半部分陳述事實,后半部分提出問題,比較獨特,耐人尋味。
第二步:“妙”讀“編者按”,勾勒篇章結構。通過“編者按”的解讀,可順藤牽出文本的結構框架:事實→觀點→話題。
第三步:“精”讀主體內容,梳理文本主線。主體內容看似復雜,其實相對簡單,條理清晰。Part1:結合圖表陳述Cause of global warming;Part2:借用科學家的3句引言闡述Results of global warming;Part3:以兩個開放性的問題結尾,引出讓讀者思考的話題:Does that mean we should do nothing?Or,are the risks too great?
最后,“活”借關鍵詞導出文本脈絡:Title→Introduction→Main body.Main body:Two graphs→Three quotes→Two questions.這樣,學生對文本作者的行文方式一目了然,課后不用參照聽課筆記就能回憶起教學過程的框架和文章的主要內容。
三、解讀文本內容,有效培養閱讀技能
文本解讀的過程是教師、學生、文本三者進行信息交換的過程,教師對文本的解讀方向就是引領學生學習文本的方向。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解讀文本內容的角度和深度直接影響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體驗,而教師課堂問題的設計直接影響學生閱讀技能的培養。因為在閱讀過程中,問題的設計是完成新課程標準下英語閱讀課教學任務的重要手段,是幫助學生理解、鑒賞文章的切入點。因此,教師應對文本內容進行仔細地解讀,在感知、構建、推敲和鎖定其亮點的基礎上,有效地設置問題,從而達到訓練閱讀技能的目的。根據平時的教學體會筆者針對Reading I歸納設計出以下幾類
問題:
1.意圖性問題。如:Whats the authors purpose of writing this passage?
2.主旨性問題。What is mainly discussed in the text?
3.細節性問題。如:How has global warming come about?
4.猜測性問題。What does the underlined phrase“subscribe to” mean?
5.推斷性問題。Wheres the passage probably taken from?
6.預測性問題。What will be followed at the end of the next?
7.深層性問題。如:How can we solve global warming?
以上問題的設計使文本內容真正成為思維、能力發展的有效載體,有助于學生閱讀技能的培養,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
能力。
四、解讀文本語言亮點,有效促進鞏固閱讀
“言而無文,行之不遠。”其意是說,文章要講究文采,講究美,沒有文采的文章,就難以傳播。英語文章也是如此,所以解讀英語文本不僅要把握體裁和篇章結構,還要了解遣詞造句方面的技巧。ReadingI是一篇集語言、內容、思想為一體的文章典范,許多語言亮點值得品位、借鑒。亮點1:用詞準確且富有變化(近義和反義的高級詞匯)。如:due to,result in,contribute to,subscribe to,be opposed to等。亮點2:排比短句的運用使論述語氣強烈。如:It will make plants...;crops will...;it will encourage....。亮點3:長難句的使用增強了論述的邏輯性和嚴密性。如:There is no doubt that...;It is...that has caused...;Some byproducts...;the most important one of which...;Without the...,the earth would be...等。以上都是學生在寫作過程可以借鑒的亮點,教師要引導學生多積累優美的語言表達方式,讓學生通過有意記憶轉化為無意輸出,從而達到鞏固閱讀效果的目的。
五、解讀文本思想,有效融德育于教學中
文本是用來進行教學的文章或段落,不僅是語言知識的載體,同時還能傳遞思想、表達情感、蘊含文化。一節高效的英語課,給予學生的影響應該是多元而立體的。有知識的豐厚、技能的純熟,更有思想的啟迪、精神的熏陶。新編高中教材是一套系列教材,它集思想性、科學性、趣味性與實用性于一體,課文所涉及的題材比較廣泛,內容比較豐富,這使德育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滲透成為可能。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構建具有豐富文化內涵和情感滲透的課堂,促成閱讀教學的深化。筆者在讀后活動教學中,組織學生討論:“What should we do to stop global warming in our daily life?”學生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并深信APEC藍會永駐、奧林匹克藍也會到來,不知不覺樹立了“節約能源,保護環境”的主人翁意識。這樣,融德育于教學之中,實現了情感教學目標。
六、解讀文本觀點,有效培養批判性思維
批判性思維對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創新能力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審視我們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教師并未引導學生分析、質疑、鑒別和評判文本中的觀點。這種單純的“接受性”閱讀教學根本無法培養學生的批判思維以及創造性思維。為此,教師應當以學生獨立思考為基礎,開展批判性閱讀教學。筆者執教Reading I時,首先,讓學生探究作者的寫作態度(Unclear);其次,讓學生討論文本中有爭議、有代表性的科學家的觀點(Negative/Positive);再次,反問學生是否同意科學家的觀點;最后,要求學生提出自己的觀點和見解。這樣,學生在思考、闡述、評價前幾個問題的基礎上,對科學家的觀點有了辯證的認識,他們的批判和質疑能力得到提升,最終得出自己的觀點:Every coin has two sides.可見,批判性閱讀教學培養了學生思維的廣闊性、靈活性和創
造性。
總之,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一種過程,更是一種理念。為了實現新課標的英語閱讀教學目的,教師應該對教材文本進行深入的多元解讀,準確地把握教學內容,靈活地使用教材,最大化地體現文本的功能,這樣才能讓學生切實感受到文本的無窮魅力,才能實質性地提高英語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董敏.例析高中英語科普類閱讀文本的解讀與處理[J].中小學外語教學,2015(01).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