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海嬌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騰飛,環境問題目前已成為了制約我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大難題。從以往的一些成功經驗來看,實現企業環境成本內部化是促進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但在實現企業成本內部化的實際操作中,仍存在著很大的阻力。本文針對我國目前存在的問題,在綜合借鑒國外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一些相關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環境成本;內部化;阻力;措施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迅猛發展,但在令人炫目的經濟增長業績背后,我們必須警惕這樣一個事實:人民的生活水平得以提高是以資源的迅速耗竭、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生態不斷惡化作為代價的,在總體上呈現出“環境換取增長”的特點。環境與經濟發展之間的沖突產生的根本原因是因為沒有考慮到環境的外部性所造成的市場失靈。那么,解決兩者沖突的根本方法即是實施企業環境成本內部化。
一、環境成本內部化中遇到的問題
(一)對環境成本認識不夠深入廣泛
環境成本是指某一會計主體在其可持續發展過程中,本著對環境負責的原則,為管理企業活動對環境造成的影響而付出的代價,以及企業因為執行環境目標所付出的成本。一般包括:普通生產經營成本、正常自然資源消耗補償費、環境維護及補償費。這一認識要成為政府、企業、社會和公眾的共識,并最終內化為自覺行為尚有相當長的路要走。
(二)相關環境法律不夠健全
我國的排污收費制度,實際是“污染者付費”原則的體現。我國對大氣污染實行的是“濃度控制”,企業排污只要不超標就可以無償使用環境資源,這將給環境帶來巨大的負擔。排污權交易試點工作雖已進行了數年,但至今還沒有出臺全國統一的關于排污權交易的制度。
(三)相關標準計量上的難操作性
環境資源的多樣性和復雜性使得我們很難對于環境資源的價值進行清晰的計量。如對水污染損失成本的量化,漁業受損,飲用水被污染,人們的身體及精神上受到傷害,這些損失都應計入水污染損失成本。對這類環境成本的核算不僅僅是經濟學與環境學的問題,它還涉及到諸多方面的技術問題,不易操作。
(四)企業的激勵與約束機制不健全
目前我國實施的環境政策主要是通過政府頒布法律法規和政策制度來直接影響企業的排污決策,包括環保標準和規范及企業必須采用的技術等,這種模式會帶來企業對環境規制政策的排斥和尋租,導致政府環境政策的執行成本上升和環境規制政策對企業的激勵失效。而激勵與約束機制的缺失,將進一步導致企業環境責任的缺失,環境污染愈加嚴重。
二、推動企業成本內部化的措施
為了推動我國企業成本內部化進程,實現經濟與環境的友好可持續發展,本文立足于我國基本國情,借鑒了國外一些成功經驗后提出以下一些建議:
(一)加強理論研究,樹立正確的成本觀
廣義上來講,企業的經營成本不僅包括物化勞動和活勞動消耗,還應包含對自然資源的消耗,環境保護及防治污染的支出。從我國實際情況來看,在具體的會計實務操作中還沒有形成統一的企業會計準則。需要加強理論研究,徹底改變人們“環境無價”觀念,促進外部成本的內部化,最終起到保護環境的作用。
(二)制定合適可行的環境政策措施
1.環境稅。可以通過企業征稅來增加企業的邊際生產成本,限制其生產,從而消除環境成本的外部性。但需注意的是,在征收環境稅時,要根據開發、利用環境資源的企業和個人所處的行業,該行業對環境開發、利用的程度或污染、破壞環境資源的程度區別征收,否則會極大的造成企業經營者的不滿情緒,影響該舉措的推行實施。
2.排污權交易?!罢l污染,誰治理”的環境政策意味著超標并不是件違法的事情,導致了許多企業寧愿繳納排污費也不愿治理污染。而排污權交易是將環境資源視為商品,運用市場機制對污染物進行控制的一種方法,以發揮市場經濟的調節作用,提高環境資源的利用率。
(三)激勵措施
企業總是趨于利潤最大化的,因此企業一般不愿主動地為保護環境而增加對環保設備的投資或改進現有設備和技術。若國家應當在向企業征收環境保護稅費的同時給予這些企業一定的獎勵,提高初期企業的利潤水平,這樣可以激勵企業積極采取措施,減少對環境造成的負面效應。
(四)企業應樹立環保意識,制定長遠的發展戰略
雖然企業在經營過程中的外部成本由社會來承擔會幫助企業節約一部分成本,但隨著社會大眾環保意識逐漸提高,外部成本最終將內部化到企業本身,企業想要得以長期生存就必須牢固樹立環保意識,制定符合社會發展趨勢的長遠的環保和發展計劃。如美國的杜邦公司因其“零污染”口號,使其在全球賺取了良好的聲譽,在同類產品的競爭擁有明顯的優勢。
三、結論
當前,我國企業環境成本內部化程度仍然偏低,有些環境治理標準的執行由于受到各地政府及地方保護主義的影響,很難發揮其應有的調節作用,一些企業明知排污量不符合標準還不負責任地將其排放,有的甚至將專項治污資金挪用于其他用途。對種種逃避社會責任、追求眼前利益、破壞自然環境的行為都亟待通過各方的共同努力予以制約和取締。要解決環境問題,僅僅依靠理論政策的引導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政府、企業、社會包括消費者共同的努力,最終達到保護環境的目的,促進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顏河清,張永平.排污權交易之謹慎思考[J].商業現代化,2013 (8).
[2]洪利. 略論企業的環境成本內部化實踐[J].焦作大學學報,2012,26(2):61-63.
[3]唐志. 環境成本內部化實現途徑探討[J].改革與戰略,2010 (2):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