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彬
(宜興 214221)
淺談壺中君子
——《石瓢壺》的藝術特色
李彬
(宜興 214221)
石瓢壺的藝術特色在于它合于中國傳統美學的易簡之道。其壺身大尺度地把三角形的下底,連同壺蓋、壺鈕作了最小角度的夸大與收窄,在視覺上形成很強的沖擊力,壺把猶如一人一手叉腰,正氣凜然;壺嘴則如另一只手臂,指點江山,果斷決絕。
石瓢壺;經典;工藝精湛
紫砂陶“源于北宋,盛于明清”,歷經數百年的發展。不僅僅是因為紫砂資源的獨特優勢和不可替代性,更主要的還在于歷代紫砂藝人充分利用了紫砂陶土優良的物理性狀,發揮了巧奪天工的制作技藝賦予了這種器物強大的生命力。
石瓢壺壺身呈等腰梯形,平壓蓋、橋形鈕、底置三足乳釘、直流、環把亦曲亦直。從鈕頂至底邊、把與壺身的空間,乃至流與壺身以及壺口的延長線之間,勾勒出一個個虛虛實實、似有若無的三角形。由于三角形的穩定性,重心下移,使石瓢顯得端莊穩重,而底置三足,形成了一點虛空,頓使其形神雅致、舒展挺拔。有人說由幾條簡潔雅致的線條構成的石瓢壺有如一位翩翩文士、謙謙君子。
石瓢壺一般認為是由陳曼生始創的。他的創作靈感來自何處,有幾種不同的說法。一說他在溧陽任職期間,公余在街上遇一乞丐,身前放一石器,曼生見此物雖污濁破舊,卻形制獨特,似瓜非瓜,細看底端,依稀可見“元人邵氏定制瓢器”字樣,知是古物,遂掏出紋銀買了下來。后又據此,繪圖設計了石瓢壺。另一說是,當時溧陽城里,一般在水井井欄邊另有石制的大“瓢”供人淘米洗菜之用,受此啟發,曼生設計了石瓢壺。曼生曾依據唐零陵寺中井欄及明代汲古泉井欄等設計了多款井欄壺,如今唐井欄等實物猶存,由井欄邊的石器設計了“石瓢”,此說似乎更令人信服。當然,也有人認為石瓢的造型就是把葫蘆截去半截而成的“瓢”,因紫砂成陶后堅硬如石,故名之曰“石瓢”。
在構思一件全新的作品時,必須抓住題材的中心點。因為并不是所有的東西都適合用在紫砂壺上,而做壺也不是單純地模仿象形的器皿,它必須有自己的思想內涵,這樣的壺做出來才可以說是“活”的。一件成功的紫砂創作,是離不開大家的接受和認可的。
石瓢壺的藝術特色在于它合于中國傳統美學的易簡之道。其壺身大尺度地把三角形的下底,連同壺蓋、壺鈕作了最小角度的夸大與收窄,在視覺上形成很強的沖擊力,壺把猶如一人一手叉腰,正氣凜然;壺嘴則如另一只手臂,指點江山,果斷決絕。但通過對壺身中的三角形兩條腰線的圓潤過渡,把兩個底角柔化處理,則把三角形的尖銳冷漠轉化為穩重端莊,使柔綿中透出剛強,強硬中顯出圓融,所謂剛中有柔、剛柔相濟。
一件成功的作品,它是一個承載了作者思想的完整載體。就像有些人通過筆墨訴說一樣,做壺人的所有情感都融在這把壺里,等著人們去細細品味,深入地解讀。而后能從中體味感知,有所收獲,就可以算的上是一件成功的創新作品了。
如今,石瓢仍然長盛不衰。新老藝人都在重新演繹這款雅俗共賞的經典。其中最有名的當推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景舟嫡傳弟子徐漢棠,他的石瓢盡顯景舟石瓢的神韻,又大膽創新,在許多細節上作了優化,它的壺底圓角由兩條拋物線結合而成。一條從口到底的轉身處,一條是底中心至底的轉角處,拋物線的過渡連接使壺型剛中有柔,和順有勁。他的平蓋,中高周低,其間有一毫米的差距;甚至一個橋梁鈕,他也要精心處理:橋中央最狹,慢慢向兩邊延伸,與蓋的結合處似明似暗;橋孔是三分之二的橢圓。壺嘴是直筒暗嘴,壺把與嘴對稱,壺底三足形如圍棋子,呈等邊三角形,稱為“圍棋足”,真是精雕細作,工藝精湛。
石瓢壺被紫砂業界稱為“跌不破”的款式,一直受到壺友推崇,一代代藝人都以極大的熱情制作石瓢,演繹經典,使這款雅俗共賞的“壺中君子”,充滿活力,永葆青春。中國人圓融持中的最高處世哲學,由一把石瓢壺展現得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