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偉萍
(宜興 214221)
淺談宜興紫砂壺之美
盧偉萍
(宜興 214221)
紫砂之美到底源于何處?筆者認為在于其獨特的造型、精湛的工藝、古樸的色澤和優良的實用功能。具體來說,可簡單歸結為這幾個方面的美:造型美、材質美、適用美。
紫砂;造型美;材質美;適用美
宜興陶瓷中久負盛名的當推紫砂陶,,是我國獨特的工藝品。宜興紫砂陶的燒制始于宋代。1976年,宜興紅旗陶瓷廠基建施工中發現一座羊角山早期紫砂窯址。改窯的年代經考證其上限為北宋中期。南宋時期,紫砂陶生產日益興盛。明代時,紫砂陶燒制技術更趨成熟。清代,紫砂壺更成了宮廷御用壺。這樣,就有了宜興紫砂“始于宋元,成熟于明清”的流傳。
紫砂壺之美,莫過于已故藝術大師顧景舟提出的“形、神、氣、態”,他道出了紫砂壺美的真諦。紫砂壺就是以其簡練大方之形、淳樸典雅之色、安詳恬靜之態,躋身于中華民族文化藝術之林,深得海內外多方人士的鐘愛。
紫砂之美到底源于何處?筆者認為在于其獨特的造型、精湛的工藝、古樸的色澤和優良的實用功能。具體來說,可簡單歸結為這幾個方面的美:造型美、材質美、適用美。
造型美:紫砂壺的造型千姿百態,可以說是一座造型藝術的寶庫。從型而言,有借型改作,即借鑒古代陶、陶器、青銅器、生活用具等實物之型,改作成壺的造型。其次,造型有動人的神態,紫砂壺型取材確定后以工藝藝術的手法現其神態,其中一個是采用寫實的手法來表現,一個是以變化的方式來處理。寫實力求形象逼真,變化經藝術手法來理解,表現在像與不像之間,給人以濃郁的回味,或給人以安定的感覺,或給人以動感的感覺。另外,造型也有它的氣度,造型作品的氣度是作品的個性、風格和氣質的體現,視壺如見人,也就是這個說法。有的壺造型清秀飄逸,有的壺古樸敦厚,有的壺輕快明朗,有的壺粗獷簡雅。
材質美:紫砂礦土,是由一種含鐵質、粘土質粉砂巖的自然特殊礦土組成,除紫泥外,還有綠泥、紅泥,這些泥統稱叫紫砂泥。由這些泥,按不同量的配比,經不同溫度的燒制則顯現出“紫而不姹,紅而不嫣,綠而不嫩,黃而不嬌,灰而不暗,黑而不墨,如鐵如石,胡玉胡金。備五文于一器,具有美于三停。遠而望之,黝若鐘鼎;迫而察之,燦若琬琰浮精英——《陽羨名壺賦》”。由于紫砂泥燒成器皿后的材質的質感,能烘托造型的氣度,使之發揮得淋漓盡致,如在泥中摻以粗粒生、熟泥砂,或調或鋪鋼砂,使作品造型谷皺周身,珠粒隱現,更為奪目。這里還要說一下,如想得到這樣的嚴光包漿,表現出肌理材質美,必須是在泡茶、養壺之后才會撩起這神秘的面紗,得道者珍寶氣質之美感。
適用美:由于紫砂泥材質的獨特,給紫砂壺增添了一份獨特的適用美。暑天泡茶,不易變味。紫砂壺為砂質壺,泡茶壺身傳熱緩慢,保溫性好,故在提、握、撫、摸時不感炙手,冬令季節雙手捧壺,不僅可以取暖,且有按摩健身作用。紫砂壺壁氣孔含有率高,且有雙重氣孔結構,開口氣孔,使壺有適應冷熱急變之性能,寒天注入沸水,不會脹裂,溫水燉熱,烹蒸也無須擔心開裂。由于壺壁有一定的氣孔率,壺內易吸茶汁,內壁勿刷,無異味,且經久用,增積茶銹,空壺注入沸水,亦能散發濃厚的茶香。紫砂壺使用經久,涂拭日加,自發黯然之光,入手可鑒,通過泡茶用壺、養壺,更顯紫砂自體妍麗的肌理,為世人所珍愛。
當代紫砂壺,在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礎上,又有了空前的發展。新一代富有開拓精神的陶藝師正茁壯成長,我們的作品將注重仿創結合,力爭展現出百品競艷的時代氣息,把紫砂壺的藝術化推向一個新的水平,充分展示紫砂壺的藝術風采,給愛壺者和收藏家更多更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