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翠琳
新課程倡導教師要真正把學的權利還給學生,真正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在數學教學活動中,閱讀是小學數學學習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是學生發現問題的手段,更是學習數學的有效武器。數學閱讀主要是培養學生通過閱讀提高數學學習的能力。而在數學的學習中,如何讓學生讀,何時讓學生讀,一直是數學課堂的薄弱環節。在《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這節課中,我感受到了讓學生主動自讀,適時給予閱讀空間、時間是培養他們閱讀能力、提高他們數學學習質量的重要途徑。
一、巧設疑問是學生自主閱讀的催化劑
片段一:課件出示“大雁塔比小雁塔高度的2倍少22米”
師:西安是我國有名的歷史文化名城,有很多著名的古代建筑,其中包括聞名遐邇的大雁塔和小雁塔(出示相應圖片),它們之間高度有怎么樣的關系呢?
師:誰能說說大雁塔和小雁塔之間高度有什么關系嗎?
學生瞪大了眼睛,在小聲地讀著這句話。舉手回答。
生:大雁塔和小雁塔的高度是倍數關系。
生:大雁塔比小雁塔高。
生:大雁塔比大雁塔的2倍要低一些。
……
【問題的出示讓學生自發地進行閱讀。學生在經過閱讀后,把文字描述變成了自己理解的語言,數學課堂就需要孩子們的主動閱讀與分析。這也為后面解決實際問題做了鋪墊】
疑問是思維的源泉。在一堂課開課的導入過程中,教師往往要巧妙地設計疑問,引起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引起學生讀題的強烈需求。學生閱讀的勁頭足了,理解也就深刻了,讀后表達的欲望自然就濃厚了。
二、開放教學時間、空間是學生自主閱讀的保障
片段二:
師:除了用文字來說明大雁塔和小雁塔之間的高度關系,我們還可以用什么來表示它們之間的高度關系?
生:畫線段示意圖。
師:如果我們要用線段圖來表示,應先畫誰呢?為什么?
生:先畫“小雁塔的高度”,把“小雁塔的高度”看作一份,畫一厘米長,而大雁塔是它的兩倍還少22米,畫兩段再去掉一部分。
師:為什么要去掉一些?(學生出現困惑,給出閱讀與交流的時間)
學生在交流時說出了很多理解。全班交流。
生:因為大雁塔比小雁塔的2倍少,說明它不足2倍,畫兩份就多了。
(PPT分步展示線段圖。)
【這里為了加深理解,教師不要急于講授知識,給孩子思考、閱讀、交流的時間,這會比教師的直接傳授更有效果】
當孩子的學習出現短暫困難的時候,教師不要急于幫助,孩子可以利用自己的閱讀加深理解,更會利用與同桌的交流,碰撞出思維的火花,教師只需要適時地給予閱讀和討論的時間與空間。
片段三:
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線段圖,根據線段圖,你能用一個等量關系式來表示大雁塔和小雁塔之間高度的關系嗎?(活動要求:同桌先互相說一說,然后在練習紙的第一題上寫一寫)
【這里學生需要從圖形或文字轉變成關系式,用數學的語言來描述數量之間的關系,這是一個難點,學生的自主閱讀在這里需要充分運用和融入自己的思考理解】
全班交流并板書學生想到的等量關系式:
(描述“小雁塔的高度×2”的時候強調成“小雁塔高度的2倍”)
(1)小雁塔的高度×2-22=大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2=小雁塔的高度;(3)大雁塔的高度÷2-22=小雁塔的高度;(4)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
師:這里的等量關系式都對嗎?讀一讀,想一想。(等待,給學生思考的時間)
生:第二個不對。(你是怎么想的?)
生:大雁塔比小雁塔高度的2倍少22米,就說明大雁塔補足22米才是小雁塔的2倍。而先除以2,只會越來越少。
師:同桌也相互交流討論一下,如果第二個不對,第三個對嗎?
全班交流。這時,圍繞著線段圖來展開討論,學生很快發現不對了。
【這里的交流反思花了很長的時間,對于逆思維,小學階段的孩子是比較難理解的,要理清這里的關系,學生需要閱讀,需要分析,更需要交流,教師要給予充足的時間】
學生知識的掌握、思維的發展和能力的提高,不是通過教師的講解或完全靠書本上的間接經驗實現的,而更多的是通過自己的閱讀、探究和體驗得來的。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重視閱讀過程的教學,給予學生充分的參與時間和空間,讓其積極閱讀,這是培養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保障。具體教師應做到三不:學生能閱讀的教師不提示,學生能表述的教師不代替,學生能獨立完成的教師不參與。這樣,學生的個體才能敢想、敢問、敢說,學生群體才有“躍躍欲試”的熱烈氣氛。
眾所周知,傳統的課堂教學多是“組織教學、復習舊知、講授新課、鞏固新知、布置作業”五段式教學模式,或是更為簡練的“復習、新授、作業”三段式教學模式。這種以“知識為核心”和“教師為本位”觀念指導下“開會式”的教學模式,嚴重束縛了學生主體性參與和個性的發展,顯然不適合“以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為核心”的素質教育。《學會生存》一書指出:教育即解放。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樹立“開放教學”的觀念,根據學生創造性學習的需要,努力創造自主探索、親身實踐、合作交流、勇于創新的情景,讓學生自己學會自主閱讀數學,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學會從數學的角度來閱讀,自主閱讀思考數學問題的解決辦法,充分利用數學的各種工具,加強自主閱讀的理解。
·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