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頌蘭
后進生是班級成員的一部分,也是教育工作者最感頭痛的,對待這一小部分的學生,是積極引導,還是放任不管?我想,每一個敬業的教育工作者都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前者。目標確定后,就是選擇方法了。合適的處理方法甚至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孩子是獨立的個體,自然而然地存在著個體差異,對不同的后進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可謂因材施教。
實踐證明,以下的方法對轉化后進生是行之有效的。
一、確定后進生名單,了解學生各自的優點、缺點,建立后進生檔案
后進生的特點是自尊心被自卑心理所壓抑,給人的感覺是沒有自尊心。建立后進生檔案,了解后進生的具體情況,結合他們的性格特點,加以分析,再因材施教。
檔案一:黃××同學,基礎知識差,接受比較慢。他也曾努力過,卻因總是無法取得理想的成績,漸漸的,變得越來越心灰意冷,從而對學習失去了信心,認為自己“讀與不讀還不是一樣,反正自己笨,考不到好成績了。”
像黃××這類的后進生數量還不少。對待這樣的學生,很明顯要先提高他們的自信心。那么,應該如何提高他們的自信心呢?為此,我在備課時精心設計了不同層次的問題,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求知需求。設計問題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考慮到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上課時,我請他們回答以他們的能力能答出的問題,并及時給予肯定、表揚,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喜悅。針對基礎知識差,我對他們進行課外輔導,及時補缺補漏。對這類學生一定要有耐心,不能操之過急,讓學生循序漸進地擺脫后進生的名稱。
檔案二:陳××同學,頭腦聰明,成績中等,行為差。通過與同事交流我了解到陳××同學是家中的寵兒,在家中養成驕縱、難纏的壞脾氣。一有錯誤行為,家長就一味維護自己的孩子,怕自己的孩子“吃虧”,孩子辨別是非的能力較差。
面對這樣的學生,走家校配合的路子,效果是不大好的,關鍵要從學生入手。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不斷提高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明道理者,智行動。學生一有進步,馬上肯定。久而久之,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強了,自然不再打架鬧事了,甚至還反過來影響其家長的行為。
二、進行家訪或通過召開家長會,取得家長的配合、支持
對于一般的后進生,這一條還是很管用的。實踐證明,家長對待孩子學習的重視程度與孩子的學習效果成正比。我在教一年級的時候,曾接觸到這樣的家長:孩子剛上學,對孩子千般夸獎,萬般鼓勵,對孩子充滿了必勝的信心。而經過幾個月、幾周,甚至幾天的學習,發現自己的孩子接受能力比別的孩子差,有的家長就受不了了,對自己的孩子產生了懷疑:“這孩子是不是比較笨?”有的積極親自輔導,當輔導孩子讀了十幾遍還記不住幾個字的時候,家長不耐煩了,直接對著孩子大聲訓斥:“你怎么這么笨,昨天教,今天教,教你讀了這么多遍,你還記不住,真是氣死我了。”訓得孩子淚漣漣,識記的速度就更慢了。以后,每天的接送上下學,變成學生自己上下學。顯然,家長對自己孩子的信心大打折扣。這對孩子自信心的提升有很大的影響,學過心理學的人都知道,孩子(特別是低年級的孩子)對自我評價、判定能力是比較低的。孩子對自我的評判,源于外界對自己的評價,是家長和教師對自己的評價。家長和教師說自己是什么樣的,自己就是什么樣的,深信不疑。對于這種孩子應該及時進行家訪,跟家長講清孩子的發展是需要一個過程的,多跟家長講講學生身上的閃光點,與家長商量孩子進步的層次(即:第一次要讓孩子進步到什么程度,第二次……),并指導家長教育的方法,盡量請家長不要打擊孩子的自信心,不要給孩子下定義。大部分家長在聽了老師的分析后,感慨萬千,明白教育不能拔苗助長,需要的是信心、愛心和耐心。
三、優生與后進生結對子,以優帶后進,更確切地說是兩者取長補短
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教師應鼓勵學生在平等的基礎上,互相學習對方的優點。例如,一個體育差、學習好的學生與一個體育好、學習差的學生結對子。他們一起活動,一起學習,互相取長補短。這樣,還能說誰是后進生嗎?我告訴學生:“我們準備每個月評一次結對子中的最佳‘合作獎數名。”引發學生競比的心理,從而在學習上形成“趕、超、幫”的良性循環。
還有一種做法是潛移默化的優勢互補。很多老師在平常的工作中也一直是這么做的。就是讓寫字好看的學生與寫字難看的學生同桌坐,經過一段時間后,要么寫字不好的學生進步了,我們把這種現象叫做同化現象;要么寫字好的學生退步了,我們把它稱為異化現象。而據我統計,同化現象在80%以上,當然這個數據的產生,少不了教師平時的跟蹤鼓勵,及時肯定、表揚進步的學生。使得優生保持更優,進步生繼續進步,從而使生生關系、師生關系更融洽。
總而言之,在轉化后進生的工作中,教師主要要做到“創造機會—肯定(鞏固)—再創造機會—再肯定(再鞏固)”的模式。在這種模式的實施中,愛心、信心、耐心要與之長相伴。轉化無訣竅,愛心、信心、耐心是靈丹妙藥。
·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