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洪波
摘 要:引導學生閱讀一定數量的古代詩歌,培養他們具有鑒賞古代詩歌的能力,對于提高文化素養、陶冶情操、增強審美意識是很有益處的。鑒賞古詩詞是有方法可尋的,結合教學實踐對鑒賞方法中的類比法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語文課堂教學;古詩詞;鑒賞類比法
一、古詩詞教學設計要貫穿新課程改革新的理念
語文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這些基本理念是課改的核心,是我們課堂教學的出發點,也是我們教師教學設計的指導思想。教師只有在教學設計中體現這些理念,才能更好地構建新型語文課堂。
二、古詩詞鑒賞的方法
古詩詞鑒賞的方法多種多樣,最常見的就是替換法和類比法。所謂替換法,就是將詩句中的佳詞妙句加以更換或換位,并將替換后詩句與原詩句進行比較,讓學生體味其中的不同,從而理解佳詞妙句的妙處,達到鑒賞的目的。而類比法,就是在賞析某首詩詞時,適時地引入相近的詩詞進行比較,讓學生在比較中體會詩詞的妙處。
比如說,在教授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木蘭詩》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將它與另外相近的作品進行比較,以讓學生能夠對詩歌進行更深入的理解,做到舉一反三。本文就以《木蘭詩》與《鄘風·載馳》中的女性形象的英雄情結為例,淺析類比法在語文教學中的使用。
1.木蘭:女扮男裝下的英雄情結
《木蘭詩》是一首北朝民歌,記述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在戰場上建立功勛,回朝后不愿做官,但求回家團聚的故事。胡適曾經說過:“《木蘭辭》便是北方代父從軍的女英雄歌了。北方的平民文學的最大杰作是《木蘭辭》……”《木蘭詩》不僅代民族立言,更代婦女立言,它不僅是北朝民歌中的杰作,更是一曲女性在女扮男裝下的英雄情結的贊歌。
在中國古代社會的普遍意識中,女性是以弱者的身份出現的,其陰柔的形象與其性別逐漸地被認同為不可分的連生體,即所謂“陰卑不得自專,隨陽而成之”,因此,極少把女子放在戰爭范疇內,總是認為戰場是男性獨占的殿堂,戰爭是男性的專利。雖然是在這樣一個女性參政議政的權利被剝奪的社會背景下,然而在民族存亡、國家危難的緊要關頭,在阿爺年齡已老、自己又沒有兄長的情況下,木蘭最終還是做出“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的勇敢抉擇,從此,女扮男裝,代父從軍。
十年的戰火考驗,使她從一個善良、熱情、能干的閨中少女,成為一名建立戰功的“壯士”,最終贏得了戰爭。木蘭為保衛祖國進行英勇的戰斗的英雄情結,打破了“戰爭讓女人走開”的偏見,成功地闡釋了男人做到的,女人也能做到,而且做得更好的信念。戰爭結束后,她對功名利祿的鄙視,她的辭去“尚書郎”和各種物質的賞賜,對當時男尊女卑和功名利祿的思想是無疑是一種辛辣的嘲諷。
2.許穆夫人:愛國主義下的英雄情結
《載馳》產生于動蕩的春秋年代,是《詩經》中第一篇由女詩人許穆夫人創作的洋溢著愛國激情和英雄情結的抒情詩。
公元前660年,“冬十二月,狄人伐衛”,“衛師敗績”(《左傳·閔二年》)。衛懿公陣亡,衛國覆滅。宋桓公率師迎衛遺民夜渡黃河。衛人擁立戴公為君,寄居漕邑。翌年,戴公去世,文公繼位。許穆夫人為戴公親妹,遠嫁許國穆公。當這不幸的消息傳來,她悲痛欲絕,不禁產生家國破滅之感,決心沖破重重阻礙,趕回祖國,吊唁衛侯,并為拯救災難深重的衛國盡一份力量。《載馳》一詩便是這一歷史形象的寫照。
面對重重阻力,許穆夫人還是毅然決然地踏上了返衛的歸程。面對前來阻止她的許大夫,許穆夫人毫無懼色,義正詞嚴:“既不我嘉,不能旋濟。視而不臧,我思不閟。”在春秋時代,一個生活在皇宮深院的貴婦人能有如此強烈的愛國精神和果敢行動,的確可敬可嘆。
和一般的男子相比,許穆夫人還具有過人的膽識、卓絕的才能和政治家的遠見。她為了祖國的振興,再一次闖過“女不言外”的舊禮教禁地,勇于擺脫舊道德規范對女子的種種束縛,不但敢于言外,而且言的還是有關衛國興衰成敗的外交大策,其言一語中的,切中要害。誰說女子不如兒郎?許穆夫人的英雄情懷和政治遠見早已超越和自己同時代的許多男性。
《載馳》中,許穆夫人奔赴前線的愿望和言行,昭然顯露其勇敢的沙場英雄情結,展示出女性剛勇的一面。《木蘭詩》里,木蘭“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向世人生動地展示了一個凝聚對父親孝心與對祖國忠心的巾幗英雄。中國婦女勇于獻身的可貴品質在許穆夫人和花木蘭身上得以完美體現,從客觀上體現女性對自身社會價值的追求和男女平等意識的呼喚,她們所彰顯陰柔女性的剛勇氣質,為描繪中國古代女性的完整人格提供一個有力的證據。她們的英雄情結的表現方式,既有許多相似的地方,但由于各自不同的社會背景環境,又有不同之處。
《木蘭詩》本是一篇頗受爭議的文章,選入中學語文教材,著實讓教師和學生面臨著很多問題。然而,在中學階段,教師和學生要解決的問題不是關于這篇作品的爭議,而是通過文字去觸摸木蘭這個女性英雄形象。在鑒賞時,我們將這兩首反映不同時代女性形象的詩詞放在一起比較,分析她們身上所具有的英雄情結的異同,如此比較之后,既讓學生學會了新的鑒賞方法,以后在鑒賞其他文學作品時也可舉一反三,又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還使學生了解了作品的內涵,同時又對作品的思想層面理解得更深,真可謂一舉多得。
可以說,古代詩歌閱讀鑒賞是中學語文閱讀能力中層次最高的一個層級。培養古代詩歌的閱讀能力,需要長期不懈的努力,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提高識記、理解和分析綜合的能力,同時還需要調動學生文學、文體以及其他知識和能力以及他們所獲得的直接的或間接的情感經驗等的積極參與,以求能對作品做全方位、深層次的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