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萍
摘 要:通過對烏溪初中七年級學生進行英語學習信念問卷調查,收集并分析數據,一定程度上認識了學生所持的英語學習信念及與他們英語學習成績的關系,為農村初中英語教師在教學中樹立學生積極的學習信念提供了依據。
關鍵詞:初中生;英語學習;信念;學習成績
為了解當前農村初中生的英語學習信念及其對學生英語學習成績的影響情況,筆者于2015年4月1號對本校七年級學生進行了“初中生英語學習信念調查問卷”的數據采集,并對結果進行了分析。
一、調查設計
本次問卷調查主要以本校七年級學生為調查對象,在四個班中共發放問卷135份,收回有效問卷127份。由于農村小學英語教育的不完善,學生的整體英語學習水平不高。此外,大多數學生的家庭多以務農為主,部分家庭則為個體經營或工廠工人,家庭的經濟水平不高,家長受教育水平也不高,所以家長疏于對自己子女在學習上的監督和指導,致使很多學生的學習觀念出現
偏差。
該調查問卷“初中生英語學習信念調查問卷”主要包括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為被調查者的姓名、性別、年齡和上學期英語期末成績;第二部分由24道四項單選題和1道簡答題組成,從英語學習態度、英語學習困難點、語言學習本質及語言學習動機和學習策略幾個方面了解學生對英語學習信念的態度和認識。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1.語言學習態度及自我效能感
很多人認為,成功的英語學習者在語言方面有著一定的天賦。
調查顯示,只有3.94%的學生將英語學習成功的關鍵歸于語言天賦;40.16%的學生歸因為記憶力和方法,更有近一半的學生秉持著“勤能補拙”的信念,相信要學好英語,努力比天賦更重要。教師需要耐心引導學生學英語的內在動機,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英語學習,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作為英語的初學者,學生大部分(61.41%)對英語有著學習興趣,想要學好;但卻只有十分之一的學生會定期對他們的英語學習方法進行總結。數據顯示,大多數學生都有著學習英語的興趣和信念,卻因為方法不當或者完全沒有方法而逐漸在學習中落后,從而失去原有的學習欲望和熱情。因此,教師除了需要在教學中注意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還需要幫助引導他們使用正確的方法主動學習英語,對他們的所學進行歸納、總結。同時,教師還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去注意那些興趣缺失的學生(38.67%),了解原因,正面鼓勵和引導他們對英語以及英語學習的正確認識。
在對學生學習動機的調查結果顯示,三分之二的學生英語學習的動機是外在的,這些外在動機具有現實性。農村初中生對英語的文化意識不高,周身英語學習的文化氛圍相對薄弱,對學生而言,英語是學校開設的且是升入高中考入大學必修的一門課程,另外,隨著國家經濟社會國際化發展,英語作為一種通用的國際語言,也漸成為人們走入職場的必備條件。
隨著年齡、英語學習時間的增長可能會有更多的學生由學習英語的內在動機轉換為外在動機,其實主要因為大部分學生對英語文化的了解只停留在概念上而沒有機會去接觸鮮活地道的英語文化。另外,學習過程中的成就感也是重要的原因。他們可能會花上很多時間去讀、去寫,成績卻依然不理想,興趣也便逐漸在越來越困難的學習中被磨滅。
所以,教師一方面需要維護好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各種與英語文化相關的課堂活動使學生對語言與文化之間的關系認識更深刻、具體,引導學生學習英語的綜合動機傾向。
2.英語學習中的教師角色
本次調查中,48.03%的學生認為教師主要是教授他們句型、語法。這樣的認識主要緣于教師平時的“填鴨式”教學方法,學生在英語課堂中接觸的多是語法、詞法和句法,因而會將教師的角色局限在知識傳授者上。然而,也有18.90%的學生希望教師指導他們正確學習英語的方法,從而可以事半功倍地取得好的學習成績。15.75%的學生想要對課本中的文章及其文化背景有更多的了解。綜合學生對教師角色的認識,學生更希望教師能“授以漁”,當然也不能忽略“魚”的重要性。
學習對學生來說無疑是最重要的事情,無論這重要性源自內在因素還是外在因素,學習成績理所當然地成為社會、學校、家長,甚至是他們自我評價的一項重要指標。學習成績好壞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他們對此門課程的興趣,是他們的主要學習動力。一半以上的學生對英語的學習興趣源于他們的英語學習成績。而在課堂活動中,他們對教師豐富的教學手段有著很高的期待。他們喜歡接觸了解新鮮的事物,他們會因“有趣”而產生興趣。由此可見,教師要不斷增強自身的業務素質,推陳出新,豐富課堂教學手段,生動課堂教學,激發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
另外,教師對學生的鼓勵、幫助對學生也有著深刻的影響,青春叛逆期的他們彰顯個性,卻依然期待教師的關注與關心。教師需要幫助學生去正確地認識學習成果,多樣化他們的學習評價方式,不能一概而論地僅以考試成績的高低決定成敗。
3.英語學習中的困難點
調查顯示,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的難點主要集中在語法、單詞和閱讀等幾個方面。七年級學生在英語學習之處接觸最多,被要求最多的便是單詞。40.03%的學生存在單詞、短語的記憶困難。這主要由于與母語漢語截然不同的語言體系使他們對英語發音、詞法、句法規則和語言文化的陌生導致。另外,由于當前農村中學應試教育依然存在,語法是學好英語的關鍵,也是難點,語法掌握的好壞直接關系到考試成績的高低。33.86%的學生在語法學習上有著困難。另外,閱讀理解是考查學生語言能力的重要項目。文章的長短、生詞量、難易程度使得它也成為學生心目中另一道高墻。除此以外,還有很多學生提到聽力、口語還有寫作等。就學生課外的英語學習時間而言,92.12%的學生在一小時以內完成學習任務,少數(7.87%)因各種特殊原因會花一個小時以上的時間學習及完成英語任務。
4.英語學習策略
(1)元認知策略
元認知策略是一種典型的學習策略,指學生對自己整個學習過程的有效監視及控制的策略。學習者使用一些策略去評估自己的理解、預計學習時間、選擇有效的計劃來學習解決問題。在問及是否制訂英語學習計劃時,一半以上的學生會對英語學習任務制定相應計劃,但只有13.39%的學生會堅持有效地去完成。37.80%的學生會根據教師所給的指示制訂各種各樣的計劃,但由于沒有付諸行動而毫無收益。更有12.60%的學生毫無計劃概念,在調查學生對英語學習本質的認識中,盡管34.65%的學生對語言學習有著比較正確的理解,認為語言重在與人交流,生活中的語言交際會使他們產生學習的成就感,但遺憾的是,很少學生會將此在他們日常學習行為中表現出來,他們依然以考點為重。
(2)認知策略
認知策略是學習者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術,其基本功能有兩個方面:一是對信息進行有效的加工與整理;二是對信息進行分門別類的系統儲存。問卷數據顯示,學生在遇到新單詞時采取的措施不一,三分之一的學生會直接翻查字典以獲得單詞的明確解釋,準確卻耗時間;三分之一的學生會通過自己對詞法或者對文章的理解猜測詞義,速度快但存在偏差;也有部分學生會通過與他人討論或者干脆去問教師解決難題。
優秀的語言學習者在語言的學習中有意識地忽略母語的影響。然而對于農村初中環境下的學生而言,完全摒棄母語去學習英語顯得十分困難。題8中(8.67%)選B,(21.26%)選C,(24.41%)選D。他們習慣在聽、讀、寫的過程中將目標語言翻譯成漢語,再有漢語翻譯成目標語言進行輸出。而生詞又是另一個他們過度影響他們的難點。平時遇到單詞過于依賴外在手段而導致在考試沒有正確對待生詞的方法。
(3)社會情感策略
社會情感策略,主要指合作性策略,用于人際交往或者對情感的控制,可以為學習者提供更多接觸語言的機會。關于學生在社會情感上的信念體現的調查顯示,只有18.11%的學生積極參加課堂活動,其他的學生多因為過于注重教師和同學的看法和對自己表達的不自信而有所保留。他們害怕在人群面前說英語,害怕教師和同學們會嘲笑他們的語言錯誤或者幼稚的表達,一定要確定了自己的表達無誤才敢發言。學生相信“practice makes perfect”,但害怕犯錯的心理很大程度上阻礙了他們在語言學習上進步和發展。
三、結論
1.學生英語學習信念具有局限性
他們將學英語視作一個外在的,具有現實意義的功能性工具,或是升學需要,或是就業壓力,或是父母督促;很少人擁有本質的綜合性內在動機,因為興趣和喜歡而去學習這門語言。
2.學生英語學習信念具有矛盾性
他們對英語學習有著一定的責任意識,耕耘然后有收獲。但在學習過程中,遇到諸如做什么、怎么做之類的問題又會過分依賴教師,遇上失敗挫折更易歸因于各種外在因素。他們不乏學習英語的信心和熱情,卻又羞于在人前開口,懈于自主尋找合適有效的學習方法。
3.認知不全面
作為語言學習者,學生往往對他們自身,對語言學習,對學習策略都沒有一個全面的認知。多年的英語學習經歷和經驗依然不能是他們明確地說出“語言文化”與“學習策略”的含義。
總而言之,學生在英語學習中會產生積極及消極信念。積極的學習信念使他們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尋找到有用的自主學習方法,更能促進課堂教學中學生主體性位置的體現,然而學生基于各種原因而產生的消極甚至錯誤的學習信念帶來的負面影響也不容忽視。
注:本文系2015年安徽省基礎教育教育教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