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來
《西游記》雖然是神話小說,卻也從側面反映了宋明時期儒、佛、道三教合流是儒教的強勢擴張。主要表現為:
首先,唐僧西天取經是為了維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第十一回中判官對唐太宗說:“陛下到陽間,千萬做個水陸大會,超度那無主的冤魂……陰司里無抱怨之聲,陽世間方得享太平之慶……普諭世人為善,管教你后代綿長,江山永固。”第十二回中玄奘對唐太宗道:“貧僧不才,愿……與陛下求取真經,祈保我王江山永固。”顯然,取經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
第二,佛教在中國傳播只是彌補儒教的不足。唐僧到達靈山后如來表示:“南贍部洲,……不忠不孝,不義不仁,……雖有孔氏在彼立下仁義禮智之教,帝王相繼,治有徒流絞斬之刑,其如愚昧不明,放縱無忌之輩何耶!我今有經三藏,可以超脫苦惱,解釋災愆。”按照如來的說法佛教只是勸導人們遵守儒家思想道德。
第三,在儒教和道(佛)教觀念不可調和的情況下,人們往往棄道(佛)。在第一回,猴王拜師學藝過程中,猴王問樵夫:“你家既與神仙相鄰,何不從他修行?”樵夫道:“如今母老,一發不敢拋離。……所以不能修行。”猴王道:“據你說起來,乃是一個行孝的君子,向后必有好處。”在盡孝和成仙不可兼得的情況下,人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盡孝,由此可見,人們心目中儒教地位遠遠超過佛教和道教的。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佛教徒和道教徒遵守的道德規范也是儒家的。在第二回中,孫悟空被逐出師門時曾說“念師父厚恩未報,不敢去。”第三十一回孫悟空對公主說:“你正是個不孝之人……故孝者,百行之原,萬善之本,卻怎么將身陪伴妖精,更不思念父母?非得不孝之罪如何?”
第四,道教和佛教的神解決糾紛時也遵守按照儒家思想制定出來的法律。第十八回豬八戒打不過孫悟空時罵道:“你且去看看律條,打進大門而入,該個雜犯死罪哩!”行者笑道:“這個呆子……像你強占人家女子,……該問個真犯斬罪哩!”第三十八回豬八戒不愿做事,推卸道:“……把我們拿住,發到官司,就不該死罪,也要解回原籍充軍。”如此例子實在太多。
第五,無論是到腳還是佛教神靈之間也是有嚴格的等級制度的。卷簾大將失手打壞玉帝物品被貶下凡,遭受酷刑;涇河龍王沒有按照玉帝旨意下雨被處死;西海龍太子,被告忤逆,判了死刑……這些也可以告訴我們神之間也存在儒家所倡導的等級秩序的。
當然了,儒教和佛教、道教也存在和平相處的一面的。
指導老師: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