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標
摘 要:語文中的教學機智運用是教師教學藝術的重要標志,是提高教學效率的必要條件。傳統教學重視教師依靠本身的素質和瞬時智慧所表現出來的教育機智,關注的是課堂教學流程,強調順著教案走。
關鍵詞:語文教學;教學機智;巧;妙;活
一、教學氛圍的“巧”設
教學氛圍是教學成功的基礎,傳統語文教學對教學氛圍的創設主要強調老師的威嚴,氣氛緊張嚴肅,學生缺乏心理愉悅和心境的自由。富有教學機智的語文教師總是善于創設民主、和諧、愉快的課堂氛圍,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師生之間形成一種寬松、自由、相容的心理氛圍。
1.因課而異,大膽創新,誘導得體
講究問的藝術,教師需精心設疑,悉心誘導,用興趣點燃學生思考的火花。“指引者,師之功也。”問設好了,但絕不能越俎代庖,直接把結論告訴學生,要教給學生“捕魚”的本領,不僅點之以要領,培養其多思、善思,更要撥之以法,讓其精思、會思。導入更是要營造一個美的氛圍,增強學生對美的感受力。設置懸念,是通用之法,以課的引子自然導入新課。
2.充分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
良好的氛圍還有賴于對學生興趣、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誘發,要以平等、親切的態度對待學生,調動他們的情感共鳴,讓他們走進課本,走進故事,做學習的主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教學中需啟發學生的“好之”“樂之”叩擊學生的心靈,增強學習興趣。
3.教學結構的“妙”布
教學活動是邏輯性和藝術性的有力結合,教師善于根據目的、內容、方法、手段靈活巧妙地安排教學程序。其結構形式可結合自己的實際,因生而設,主要體現兩大要求:
(1)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和多向交流的信息觀合拍,始終把學生放到教學結構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動腦、動口、動手,教師變教為導,起點撥、提示的作用。改傳統的單向灌式的信息流通模式,形成教師對學生,學生對老師,學生對學生的多向交流格局,激發每一個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創新精神。
(2)讓學生的思維流程和教材思路同步。教師要順應學生的思維流程及教材思路來組織教學,使教學布局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和教材的結構規律。在此教師預設情景中多優化過程,合理設計。如先易后難,循序漸進地將布局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讓學生更好地接受和吸收。
二、教學節奏的“活”控
如果一堂課下來,教師使用一個節奏學生就會乏味,會打不起精神。如何讓教學節奏張弛有度、疏密得當、錯落有致呢?教師應胸中有案,因課而導,機智調控,讓節奏程序化和可控化。
1.根據教學內容調控
重點難點,節奏宜緩。淺顯易懂,節奏宜快。教學中靈活運用,長文短教,多文串教,短文深教……
2.根據教學方法調控
“教有法而無定法”教學方法多種多樣:訓練法、講讀法、導學法、質疑法、討論法、情景法……教師要靈活運用,相互調節。避免單一、單調。但老師不能注入式一灌到底,也不能一問到底……
3.根據教學反饋進行調控
教學作為信息傳導和輸入過程,教師必須注意學生的信息反饋。根據課堂的動向進行節奏調控。如學生的情緒松懈則應加快節奏,使其情緒高漲;如學生疲憊緊張,則以舒緩節奏調節。
只要我們在以后的實踐中不斷感悟新理念,落實新理念,就一定能品味新理念指導教學所帶來的甘甜。讓我們所有的教師都能夠刻苦磨礪,恰當地理解和運用教學機智,在教學、科研領域中開拓出一片屬于自己的廣闊天地。
參考文獻:
馬兆華,汪宜蔚.論語文課堂教學機智[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06(09).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