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群
對于語文教師而言,作文教學永遠是一個談不完的話題,這方面的研究課題也很多,大家研究出來的方法也是林林總總,什么情境教學法、快樂作文法、讀寫結合法等,不可否認,這些方法都是有其一定作用的。但是,應該看到,很多方法都是個人經驗的一種總結,都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方法多,可復制的并不多。且許多方法著力點都放在指導學生怎么寫上面,很少關注設法讓學生想寫、愛寫的研究上來。誰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苦于沒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那么如何培養、保持學生的作文興趣呢?筆者想就此問題談幾點粗淺的看法。
一、自由作文,不做“技術”指導
這里講的指導,專指作文前的輔導,不包括作文后的講評。葉圣陶指出:“所有指導和暗示,是八股精神,徹底拋棄。”筆者也是曾經熱衷于作文前輔導的教師之一。教訓就是其結果作文千篇一律,至少都有似曾相識之感。后來我認真總結了一下原因,覺得這種作文前輔導真的是毫無意義的:這哪里是學生在寫作,分明是教師在寫作。學生充其量不過是在做一個簡單的模仿。老師教得很辛苦,學生也沒能在作文中找到半點樂趣,何談興趣培養呢?那么,不做作文前輔導是不是就布置一個題目讓學生寫而教師什么都不做呢?不是,恰恰相反,作文前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而且這些都是一些創造性的工作。比如,組織寫景作文前的實地觀察——主要是讓學生入情入境,有話可說;寫人記事作文前,可以組織相關閱讀、談話活動,以達到由此及彼,最終把學生引入到想要推薦的人物上來以后,學生自然愿意爭先恐后地表達。如果這與作文前不做輔導是相矛盾的話,筆者作一準確表述:反對在作文前進行“怎么寫”的指導,在“寫什么”方面的指導恰恰要不遺余力。
二、鼓勵表達,不做“硬性”要求
除考場作文不得不做一些硬性要求外,平時習作中,教師一定要放下急功近利的思想,不要希冀學生的每篇作文都能達到滿分作文的規范:錯別字少;用詞準確;語句通順,條理清楚,內容具體;中心明確;詳略得當……習作不就是在學習寫作嗎?既然是學習不是得有一個過程嗎?因此,必須遵循由低到高、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過程。關于這個方面,筆者創造了自己的一句名言:對于學生習作而言,沒有缺點,只有“閃光點”。換言之,一篇習作完成,老師進入批閱講評階段,一個主要任務就是為學生的作文找閃光點,通過發現優點并予以鼓勵以及在全班進行展示交流,可以引導學生在下次作文中爭取更多閃光點。不斷往復,不斷提高,學生就會有自己的總結和積累,一些作文要求逐漸內化成學生的自覺行為。并且,隨著經驗的累積,學生作文的優點就會越來越多,慢慢地學生作文的興趣越來越高,作文水平也會慢慢提升,學生自然就會自覺地向“高標準、嚴要求”靠近了。反之,硬性要求越多,越容易讓學生產生對作文的畏懼和厭倦情緒。
三、倡導真實,不搞虛假立意
作文要能表達真情實感,這是早已形成的共識。寫作“本質上屬于內部的心靈發現”。宋代陳郁在《藏一話腴》中就說過:“寫形不難,寫心惟難。”中小學生的寫作強調的不應是貼近生活,而應是貼近自己的心靈,說自己想說的話,才會有不吐不快之感;反之,說假話,說空話,說套話,說得自己都別扭。因此,我們的作文教學要倡導學生表達真情實感,學生才敢于表達、愿意表達。可惜的是,很多時候,教師壓制學生真情實感的表達。為什么這樣說呢?長期以來,我們追求文章立意“高、大、上”,無形中助長學生在習作中說假話的風氣,以至于諸如“扶老奶奶過馬路”“公交車給老爺爺讓座”“拾得錢包交給警察叔叔”等,這些假的不能再假的作文材料還是會不斷出現在學生作文之中。你以為是學生愿意造假嗎?不是!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告訴大家,這恰好是我們當老師的一貫關于作文立意“要健康、要有意義、要值得寫”的指導思想給予學生長期熏陶、潛移默化帶來的結果。
有哲人說過,教育是一門藝術。自然,作文教學也是一門藝術,學會真正從孩子的需求出發,遵循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拋棄急功近利和揠苗助長,我們離成功就不遠了。是的,作為教師的我們在潛意識里把自己對教學成功的期許都加在了學生身上,我們毫不保留地付出,同時希望學生盡快吸收,盡快成長,卻忘記了,學生才是自己學習的主人,一切進步與成就都有發生的時間和規律。突然想起龍應臺的《孩子,你慢慢來》,深刻地感悟到作文教學藝術也莫不體現在寬容與等待上,生命是慢慢成長的過程,學習亦應該是慢慢吸收的過程,等待那些生命的必然的到來,等待生命的慢慢成長,這需要溫柔地堅持。其實,做到這一點也許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困難,有時候,我們欠缺的只是一點耐心而已。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