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小花
高中是學生基礎學習的最后階段,教師積極改善自身教學方式,培養學生語文學習興趣,對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生活都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高中生已經產生獨立的思維方式,對他們進行語文教學的時候,教師要把學生放在教學的主體地位,以培養學生興趣為主要發展方向,提升學生語文課堂參與積極性,從而實現高中語文課堂高效發展,為學生成長做出更多的貢獻。
一、營造優質課堂氛圍,奠定高效課堂基礎
興趣在心理學的范疇中被看作是一種很重要的心理力量,而想要培養一個人做事的興趣,前提條件是為他們營造一個優質的氛圍,促使其自主地參與到事情的探究當中。高考是學生心中的負擔,影響著他們正常的學習情緒。因此教師對學生進行教學的時候,首要任務就是營造一個優質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中收獲更多的學習樂趣,進而點燃他們參與語文課堂的熱情。首先,教師要對學生的學習狀態及教材內容進行悉心的研究,發掘課本中學生感興趣的東西展現到學生面前,從而幫助學生在歡快的情緒中參與到課堂的學習當中。比如,進行“包身工”教學的時候,教師提問學生對文章標題的理解,讓他們說出自己對文章的看法,接著和學生一起對文章進行閱讀,讓學生說出心中的感受,力求讓學生對人物的經歷引起共鳴,促使學生沉浸在文章的氛圍當中,激發學生對文章的探究欲望,讓學生將注意力集中于教師的講解中,為學生產生語文學習興趣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多樣化教學引導,提升學生參與熱情
語文一直是高考中的重、難點,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善于引導幫助學生找明學習的方向,從而達到提升學生參與熱情的目的。首先,教師在提問過程中,要用鼓勵的眼神激勵學生,讓學生心中產生被關注的感覺,滿足學生精神世界的需求,從學生心中拉近師生距離。其次,教師要善于把握問題的難度,盡可能用提問的方式培養學生開放性的思維,推動他們個人學習能力發展的同時,點燃他們語文學習的興趣。對文章講解的過程中,積極地與學生進行互動,幫助他們在其腦海中構建起解讀文章的思維方式,為他們今后參與高考奠定基礎。另外,教師可以實行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幾個人在一起對問題進行探究,幫助學生在互幫互助中共同成長,進而更好地培養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提升高中語文課堂的有效性。
教師營造優質的課堂氛圍,采用引導式的教學方式構建高中語文課堂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可以幫助他們以更好的精神狀態面對高考的轉折,從而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參考文獻:
陳曉南.高中語文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之我見[J].文理導航旬刊,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