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娟
目前由于國家、學校和家長越來越重視孩子的學習成績,不管是成功還是失敗,學生和老師往往都要進行學業成就歸因。本研究就是通過用《學業成就歸因問卷》調查初中生的成就歸因情況。調查的結果顯示:(1)男生更傾向于把成就歸因為能力和情境(P<0.01)。(2)初三的學生更傾向于把成就歸因為努力(P<0.05)。(3)初中生對成功和失敗的歸因存在顯著差異。(4)成就歸因方式在年級與性別方面沒有交互作用。
通過本次的研究,了解了百靈廟第二中學初中生歸因的特點,以便給予更好的指導與建議。最好的歸因方式是:將成功運氣歸因改變為能力歸因,將失敗的能力歸因改變為努力歸因。這樣學生就會在心里有一個模式,成功那是由于自己的能力所在,從而會增強自信心,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成績;失敗了那是自己不夠努力,只要努力成功必定會屬于我們。針對以上結果,學校、家庭都應給予初中生積極的關注?,F提出幾點建議,主要從教師和家長方面談。
一、要了解學生的成就動機和歸因傾向的特點
教師要了解學生的特點,區別對待。例如,有的學生智力正常,但學習成績不好,他們通常把學習失敗歸因為自己腦子“笨”,能力不行,對于這樣的學生,教師就要經常引導他們失敗了是因為我們努力不夠,如果努力,是有可能成功的,從而增強他們的自信心。每次考試結束后,讓學生對于自己的成敗得失做出正確的原因分析,這有助于學生成績的提高。
二、給學生恰當的評價
教師和家長對學生的評價直接影響學生的自我歸因傾向,為此,家長要指導孩子正確歸納,不能說“你真笨”一類的話來打擊孩子。教師也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保持對學生公正客觀的評價,在教學實踐中,教師絕不能流露出學生笨,提高成績無望等情緒,避免影響學生的成就歸因,降低其學習積極性。
三、對學生進行成就動機歸因訓練
研究表明,歸因訓練能改變學生的歸因方式和提高學生的成就動機。教師和家長要在教學實踐中學習和運用好歸因理論,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歸因訓練,如通過實例探討,觀察學習語言說服等方式有意識地指導學生正確的歸因,特別針對一些有“習得性無助”感的學生,有不良歸因傾向的學生,有特殊行為的學生進行歸因訓練,強調努力的重要性,歸因訓練的目標是,將成功運氣歸因改變為能力歸因,將失敗的能力歸因改變為努力歸因。通過系統的歸因訓練,可以使學生的成敗歸因、期望變化和情感反應向積極的方面轉化,進而影響學生的學習行為,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