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芳
數字化時代的到來,對于語文教學來說,弊大于利。網絡取代了書籍,大大小小的“屏幕”取代了厚厚薄薄的書籍,淺閱讀泛濫。學生的作文內容空、文脈亂。怎樣扭轉這種作文現狀呢?我以為,鏈接生活是唯一舉措。
一、校園生活
校園生活是學生的主要生活內容,每天他們在這里要度過八九個小時,我們要引導學生觀察校園,將所見所聞所感所惑等記錄下來,定期在班級內分享交流,就擁有了豐富的寫作素材,教師不可拘泥于課本作文要求,要靈活處理教材,根據學生的校園生活,布置作業寫作。如,《晨讀趣事》可以寫一寫在早晨讀書時自己的所見所聞;可以在學生化學實驗課后趁熱打鐵,安排寫作《一節生動的化學課》;可在學校運動會后,安排寫作《夸夸我班的運動員》。這樣的作文寫作,應時應景,學生剛剛體驗過,寫起來內容自然不愁,教師在布局謀篇和詳略處理上,作適當點撥,學生便找到要領,輕松寫作。
二、家庭生活
媽媽的嘮叨里有愛,爸爸的注視里有寄托……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學生溫暖的港灣。雙休日,與媽媽一起收拾房間,寒暑假,與家人一起勞動等,于是被家長誤解,滿腹委屈,有時又被家人的關愛包圍,幸福不已。家庭生活是學生最富有情感的“資源庫”,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家庭生活,體驗瑣碎生活中細微的關愛,可以布置《我愛我家》《風雨后的平靜》《爸爸的眼淚》等作文,讓學生練筆。
三、社會生活
一方水土一方人,每一個地方,都有獨特的風景、習俗。社會是個大世界,它有著取之不盡的資源。讓學生親身經歷,自主實踐后,再嘗試練筆。如,開展“家鄉尋寶路”語文研究性學習活動,通過收集資料,調查訪問家鄉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建筑風格、美食特產等,從而寫出《家鄉三寶》《偶遇背包客》《最炫廣場舞》《可愛的晨練老大爺》等多篇優秀作文。
四、自然生活
課余時間,學生總愿意三五個一組,七八個一群,騎車子到郊外玩耍,野外的青山綠樹、習習涼風、淙淙小溪,讓學生心情愉悅,自然擁抱了他們,他們愛著自然。春天的鮮花、夏日的陣雨、秋天的金果、冬天的北風,想寫什么,就有什么。《家鄉美景多》《我和魚兒過周末》《這朵花,不敢惹》《秋天的云》《走在郊外的小路上》等優秀作文便是學生融于自然的成果。
沒有真實的生活體驗,便寫不出鮮活動人的作文,語文教師在作文教學方面,一定要讓學生認識到這一點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