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勇
物理是八年級才開始學習的一門課程,對學生來說,對新學科有新鮮感、神秘感,也有畏懼感。之所以畏懼,是因為有不少的學生認為物理不容易學,更不容易學好。眾所周知,初中階段物理知識的學習是為今后深入學習和研究物理打下基礎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師生也深知這一點,但是,為什么教師辛辛苦苦備好課、認認真真上了課,學生也在積極配合,其效果卻并不盡如人意呢?究其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學生對這門課不感興趣。如果學生對某門課程不感興趣,他就不會積極、主動地去學習這門課程,甚至對教師安排的學習任務推諉、拖沓,對教學過程敷衍、應付了事。這就使得教學效率大打折扣。二是學生能積極主動配合教師的教學,但是,學習方法不當,使學習效率事倍功半。三是教師在教學設計上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情況,引用的教學內容、選擇的教學方法、實驗環節的處理等不適合學生心理、知識、智力發展的特征。
根據《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的要求:義務教育階段的物理課程應貼近學生生活,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激發并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探索物理現象,揭示隱藏其中的物理規律,并將其應用于生產、生活實際,培養學生終身的探索興趣、良好的思維習慣和初步的科學實踐能力。教師應改變以往的教學方法,更新教學理念,創設出適合學生個體實際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輕松、愉快中學習物理、掌握物理知識和能力,以此提高物理教學的效率。
因此,教師在教與學的中要特別注重以下幾點:
一、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增強學習的積極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求知的動力,是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的來源。作為教師,要改變以前課堂沉悶的情況,使學生不再覺得物理學習枯燥無味,就要根據學生身心特點和認知規律,創造良好的物理情境,讓學生愉快心情和濃厚興趣去學習、探究和應用物理知識。例如,有的教師一進教室,拿著書就直奔主題:“同學們,今天我們講……”或“請同學們翻到教材××頁,今天要講的是……”學生對這樣的引入方式覺得枯燥、乏味,對即將要學的知識提不起一點興致。如果我們在講新課前先講一個與該課知識相關的故事,看一段相關的視頻或者一組圖片,也可以聽一段聲音等,由此引入,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高很多。在教學過程中還可以多設置一些實驗環節,讓學生動手操作,親身體驗探究的樂趣。例如,把一些演示實驗改作小組實驗;把一些教材中設置的實驗延伸到生活中,把教材中的實驗與學生生活、身邊的物理知識和現象聯系在一起等。如,在講“慣性”時,我給學生播放了一段交通事故視頻,從視頻中學生不僅知道慣性有時給我們帶來了危害,需要防范,學習物理知識有趣、有用,能解決身邊一些物理現象,還給學生作了交通安全警示教育。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呢?
二、教會學生學習物理的方法,讓學生越學越想學
古人曰:“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要想讓學生學好物理知識,正確的學習方法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我們應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不僅讓學生體會到物理知識有趣、實用,不枯燥,而且在后續的學習中能越學越輕松,成績能得到逐步提高。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初中物理課程中講授的物理知識是身邊常見的、可以活學活用的,在教與學中既有理論上的研究,更要注重與生活實際相聯系。引導學生觀察身邊的各種物理現象,運用所學的物理知識去解釋、理解物理規律,解決簡單的物理問題,把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是學好物理的重要
方法。
三、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養成嚴謹的學習態度
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嚴謹的學習態度是學好物理的重要保障,所以我們有必要加強學生學習中習慣養成的培養。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思維習慣的養成。物理學中部分知識很抽象,如電學中的電流和電壓等,在教學中可以采取與水流、水壓進行類比的方式,化抽象為具體,化無形為有形。從而引導學生養成把抽象的、無形的物理知識與生活中具體的現實物體相結合來理解的思維模式,降低了理解的難度。二是養成用圖像的方法解決運動物體中的位置、位移、路程(或距離)等問題。三是作圖的規范性,不規范的作圖可能會把學生的理解引向相反的方向。四是計算能力的培養。物理學中公式眾多,運用公式解決問題時也是對學生計算能力的一個檢驗。五是教會學生借助教材、資料等理解物理知識,但不能過分依賴,要學會獨立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
四、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
同樣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授課教師,不同的教學設計,不同的講授方法等,都會形成不同的教學效果。學生在知識、能力等素質方面的提升效果大小不同,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啟發因素,充分聯系生活實際,大力啟迪學生的思維能力,勤動手,多動腦,讓學生在教師的引領和指導下積極、主動、快樂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全面提升學生的素質和能力。
總之,在物理教學中要牢牢把握“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學是為學生掌握知識、增長能力、提升素質服務的”這一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