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信麗
【案例背景】
每周的閱覽課,我們開展生活化識字、課內拓展識字、經典誦讀識字等“科學認讀”活動,孩子們分類認識了很多野獸、益鳥、花草、樹木、飲料……孩子們認讀的興趣極其濃厚,哪怕校園門口發的一些小廣告也不放過。于是,我開始著手指導孩子們進行課外閱讀。
【案例描述】
之前,我們班一直在讀寓言故事。從第六單元開始,就接觸到一些歷史人物了。在學習第六單元最后一篇課文《三過家門而不入》時,我神秘地對他們說:“小朋友,最近我們讀了不少故事,每個故事中的人物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我們就來玩個游戲——‘猜猜他是誰。”
這幫機靈鬼,一聽做游戲,個個來了精神。我在大屏幕上出示了這道題:
砸缸救人——( )
四歲讓梨——( )
鑿壁偷光——( )
三過家門而不入——( )
除了最后一項填空和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課文有關,其他的都需要通過課外閱讀才能知道。教室里一下子靜極了,仿佛能聽到孩子們的呼吸聲。過了五秒鐘以后,有五六個小朋友舉起了手,司馬光、孔融的名字毫不費力地就被說出來了。“鑿壁偷光”的是誰呢?我就猜到很少有孩子們會讀到這個故事,我要的就是每個孩子的頭腦里都閃現出一個大大的問號。我靜靜地又“等”了一會兒,靜靜地開始講故事:
有個孩子家境貧寒,家中連蠟燭也舍不得買,一到晚上就得睡覺。這個孩子見鄰家有燈燭,就把墻壁鑿了一個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來讀。同鄉有個大戶人家叫文不識的,是個有錢的人,家中有很多書。這個孩子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卻不要報酬。主人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么這樣。他說:“我不要錢,只要讓我讀你家的書就行。主人聽了,深為感嘆,就把書借給他讀。這個孩子長大以后就成了大學問家。他的名字叫匡衡。
我在黑板上工工整整地寫下他的名字,說:“自古以來,古今中外有許許多多的名人,他們有的英勇頑強,有的愛國愛民,有的刻苦鉆研……”我又拿出《中外名人故事》一書,有6個孩子說家里也有這本書。我點頭稱贊,說:“看來,你們早就和這本書交上朋友了。說說,你認識了誰?”這6個孩子想了一會兒也給我們簡單介紹了一個人物。“孩子們,讀讀這本故事書,你會和中國的、外國的、古代的、近代的名人交上朋友,能讓你學到很多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今天,我們先來認識一個治水英雄。”
新的一課開始了,孩子們知道了大禹一心一意為百姓謀幸福,舍小家為大家,歷經重重困難最終治水成功,學生一個個發出了由衷的感嘆。“大禹究竟用什么好辦法制服了洪水?其間又遇到什么困難呢?你們還是到書里找找答案吧!可以問熟悉的哥哥姐姐借,也可以到閱覽室去借,當然,還可以到書店或上網購買。”當天晚上,就有5個孩子借到了書,5個孩子到書店買到了書,第二天連同已有書的6個小朋友一齊把書帶來,興高采烈地和小朋友分享。過了兩天,剩下來的7個小朋友中除了1個網購的書沒有拿到之外,人手一本《中外名人故事》。就這樣,新一輪的課外閱讀開始了。我每天都會要求他們回去讀一篇名人故事,第二天講給小伙伴聽,然后用兩分鐘預備鈴、午休時間讓孩子們說說喜歡聽誰講的故事。又到了周五的閱覽課,開始了這一輪課外閱讀的第一次故事比賽。
【案例反思】
每當孩子語文成績上不來,老師就會對家長說:“只有多讀課外書,才能提高學習成績。”家長就會對孩子說:“要想成績好,多看課外書。看課外書去!”課外閱讀,歷來都被老師、家長所重視,無時無刻不向孩子宣傳其重要作用。但究竟讀什么、怎么讀,怎樣才算得上有效讀書,恐怕鮮有老師、家長花精力思考這個問題,或是想到這個問題又因這樣或那樣的原因而沒能進行研究、實踐。隨著二期課改的深入,越來越多的學校將大力推動學生課外閱讀作為重點工作來開展,每學年的讀書節、各種相關的比賽、圖書義賣等等的活動那是層出不窮,但有多少是真正關注孩子課外閱讀的過程呢?我覺得,開展課外閱讀,不僅僅是開個書單、每天布置任務、最后搞個活動就了事,孩子對推薦的課外讀物是否感興趣,怎樣吸引他們去閱讀,怎樣提高閱讀效果,有沒有真的把讀書當成一種生活方式,才是我們應該重點思考的問題。我們只有想方設法去關注、指導孩子整個課外閱讀的過程,課外閱讀才不會成為五彩幻影。
在上述案例中,《中外名人故事》這本書的推薦就以講故事的形式牢牢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其次又通過相關的課內閱讀在孩子的心靈中引發共鳴,使其由內而發地愿意接觸這些中外名人。這樣的推薦沒有逼迫,沒有勸阻,完全是觸及心靈的引導,使得所有的孩子千方百計在最短時間內準備好讀物參與課外閱讀,也就達到了所謂的“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后,學生每天閱讀這些名人故事,每天都要將自己的讀書心得與小伙伴共享,在交流中提升認識,在提升中享受讀書的成功感,在享受中激發更深層次的閱讀。而一階段閱讀后舉辦的故事會,更是在孩子的期盼中姍姍而來,他們期待將自己的閱讀收獲進行展示,從而獲得滿足感。當然,故事會如何開展,如何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參與其中,并獲得認可,激發每個學生的積極性,包括后階段開展的課本劇表演、知識競賽等等,這些都需要老師用足智慧好好謀劃。而這個案例重點闡述的是,如何讓學生愿意讀課外讀物,并且將這種積極性一直保持下去。
德國的著名教育學家斯普朗格曾說過:“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造力量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著名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也曾經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上述案例中,誰能說課外閱讀的推薦不是一種誘導,誰能說促進學生進行閱讀交流不是一種喚醒?教師用孩子最喜歡的方式喚醒孩子閱讀的興趣,召喚所有的孩子和中外名人交朋友,吸引所有的孩子參與到閱讀中來。讀書,使學生打開了了解世界的窗戶,在讀書中認識了更多的朋友,在交流中交到了更多的朋友,在觸摸書籍中心靈快樂體驗。這樣的課外閱讀,誰不喜歡呢?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