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芬
摘 要:學生為什么要做作業?教師都知道:作業除了檢測學生對所學知識是否掌握,也是鞏固知識、訓練思維、促進學生技能形成的關鍵所在,因此作業的有效性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
關鍵詞:布置作業;作業;有效性;過程訓練
我作為一名小學低年級的語文老師總在想,也總在不斷地嘗試:如何讓幸福之花開滿整個課堂?又如何讓孩子們不再認為做語文作業是機械地抄抄寫寫而厭惡叫苦呢?因此怎樣給學生留作業,注重學生作業的效能就至關重要了,那我們該從哪些方面入手呢?
一、緊扣教學目標,圍繞教學重點布置作業,做到少而精
低年級的孩子都貪玩,學習又缺乏自覺性,學生的作業多了就會擠占學生的活動時間,影響學生的全面發展,一味地抄抄寫寫,機械地重復,只能將學生牢牢地束縛在書桌上,給學生的學業負擔從而讓其產生一種厭煩的情緒。因此我們在給學生布置作業的時候,要圍繞教學重點進行精心的設計,以讓學生有效地掌握知識為出發點,做到少而精。比如對于某一篇課文中的多音字的過手我是這樣給學生布置作業的:我說你們要是能把課文中的三個多音字背下來并且能夠默寫就不用做這個作業了,于是全班同學都在下工夫,很快文中的多音字就有效地掌握了。對于必練的生字我也要求學生先跟老師書空一遍,描紅一遍,再正確、工整地抄寫一遍就行了,但是也跟孩子們約定必須以會默寫為前提。對于課文內容的理解和運用這類作業也是非常靈活而有技巧性的,比如填空、寫話等讓學生個性化地完成,也可以讓師生討論設計作業,這樣學生會以主人的角度自覺地去完成作業而不會認為是一種負擔。
二、注重作業訓練過程的有效性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作業只是檢查和批改,學生做作業也只是為了應付檢查而敷衍了事,何來有效呢?根本沒有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更談不上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注重作業訓練過程的有效性就是教師在作業整個過程的各個環節,精心設計訓練目標、重難點,在老師的引領指導下,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作業的訓練過程中得到鍛煉,有所創新,有所創造,享受過程的快樂。這樣教師在布置作業、收交作業、下發作業三個環節上就得下一番工夫了。布置作業要注意觀察,給予學生一定的指導;收交作業要對值得修改的作業進一步指導;下發作業環節要在交流方面下工夫,取長補短,絕不能讓學生一看了事。
三、注重學生學習品質的培養
教師在布置作業時要用趣味性、挑戰性的語言啟發學生認真、細致地完成;在作業中啟發學生大膽地思考,在作業批改中激勵學生發揚優點、改正不足;作業下發之后要引導學生進行交流,這些環節都離不開學生情感的投入,同時也是對學生學習品質的一種培養。當然在這些環節中,最重要的是作業的批改階段,老師對學生作業的有效性評價,除了等級評價外,學生更喜歡老師激勵性的語言評價,因此老師給學生的關愛、欣賞、鼓勵,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進行方向性的引導,往往能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更有利于學生良好學習品質的培養。
總之,真正做到了學生作業的有效性訓練,不僅有利于學生全面、健康地發展,幸福之花也會開滿語文課堂!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