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明喜
學校的教育必須著眼于學生整體素質的全面提高,小學階段作為整個教育的基礎,是全民素質教育的奠基工程。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如何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接軌”,實施素質教育成為擺在我們每一個數學教育者面前的重要問題和挑戰。
就目前的教學現狀來看,由于受到長期應試教育的影響,小學數學的教育總是更加注重知識和技能的傳授,重視智力因素而忽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偏離素質教育的軌道較遠。學生也因為這樣的教學現狀,雖空有書本知識,但卻缺乏應用意識和能力,數學水平始終停留在較低的層次上,嚴重降低數學素質在人的綜合素質中所占有的成分。那么,如何才能走出“應試教育”的這片沼澤,走進“素質教育”的陽光大道呢?
一、寓德于教
素質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學生學會做人,使其擁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將德育的內容有機地融入教學的整個過程中去,通過數學教材的學習,接受辯證唯物主義的教學,得到知識、能力和意識、精神的雙重提高和發展。
1.在教材上
小學數學是一門較為獨立的學科,具有自身比較固有的體系、規律和特點。教師在教學中,應當著重注意數學教材的特點,深入了解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對學生進行啟蒙教育。
2.在教學上
與思想品德課不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只能是結合課堂教學的內容,適當地穿插進行德育。例如,在教授“元、角、分”時,就可以穿插教育學生要愛護人民幣。
3.在訓練中
數學學科本身所具備的科學性和嚴謹性就要求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要集中注意,一絲不茍。即便是簡單的計算題,也應認真審題,保證抄寫、計算的正確。與此同時,還應考慮是否有簡算的方法,算過之后要檢查等。這樣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良好計算習慣,而且還能培養學生刻苦、認真、獨立的精神。
二、變教為導
“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不能只是“傳道授業解惑”,滿足于學生“學會了什么”,而是應當重視導學,重視學生“會學什么”,著重啟發學生善于思考、學習,提高學習的能力。
因此,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根據教學的學科性質,努力為學生創設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溫故”而“知新”,指導學生知識遷移,掌握基本的學習過程和方法,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態度和習慣。創設問題情境是我們實際教學過程中最常用的,也是行之有效的教學辦法之一。以教學“圓柱的認識”為例,課前,我先讓學生從生活中找一些圓柱形的物品。課上,我拿出事先準備好的長方體模型,然后拋出問題,讓學生說一說這是什么形狀,有些什么特征。緊接著,讓學生看看自己準備的物品,“他們的形狀一樣嗎?”學生的答案是否定的。于是我將長方體模型發給大家,讓他們看一看、摸一摸,老師的模式和他們自己找的模型有什么不一樣。學生都興致勃勃地參與其中。這樣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意識和積極性,而且還能變被動為主動,變教學為導學。
三、重視非智力因素
所謂非智力因素,即興趣,情感,動機,性格,意志等等,這些都是學生數學素質所不可缺少的。學生的層次分級,大多是受非智力因素的影響。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不僅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還應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調動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其積極參與學習,達到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智力因素的發展和整體數學素質的提高。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并不容易,需要經過不斷的努力、探索、實踐才能發現其真諦,感悟其途徑。教師應充分結合數學學科特點,根據當地實際和狀況,不斷探索,一定能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
·編輯 楊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