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葉旦
課外閱讀,一個常常被我們掛在嘴邊卻又無形中被忽視的一個詞。在我們很小的時候,媽媽就會給我們讀睡前故事,這是課外閱讀;從我們上小學起,老師常常告訴我們,要多讀課外書,這也是課外閱讀。讀書,是課外閱讀;讀報紙和雜志,也是課外閱讀。課外閱讀一直在我們身邊,陪伴著我們長大。
作為老師,我們理應重視孩子的課外閱讀。為此,我們也做了很多:在課內的教材結束后,我們會向孩子推薦與課文相關的閱讀材料;通過班級網站,我們會向該年段的學生推薦適合他們的課外書;學校每周會安排時間讓學生去圖書館借閱書籍;我們會鼓勵家長常常為孩子購買課外書;學校甚至會開設閱讀課程,或者將課外閱讀引進課堂,讓學生在學校有足夠的時間與閱讀親近。我們做了很多,但靜下心來好好反思時,似乎仍答不上這些問題:課外閱讀讀什么?什么時候進行課外閱讀?課外閱讀怎么讀?究竟應該讀到什么程度呢?以下是我作為一線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對課外閱讀進行初步探索后的幾點思考。
一、課外閱讀應是有針對性的閱讀
課外閱讀的對象是兒童,那么在課外書的選擇上,應該符合兒童的特點,遵循兒童習得知識的規律。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附錄2中提到關于課外讀物的建議,要求學生9年課外閱讀總量要達到400萬字以上,內容包含了童話、寓言、故事、詩歌散文作品和長篇文學名著等。歸根到底,課外閱讀其實還是課程內該做好的事。在課程標準中,也簡單羅列了一些書籍的名稱。但當我們細化到每一個年段、每一個學期、每一個月,甚至是每天該讀什么的時候,我們還是要結合學生的年段特點來確定。一二年級學生更適合童話、寓言等故事類的書籍,三四年級可以嘗試閱讀一些歷史故事、神話故事等書籍,到了五六年級,學生有了一定的閱讀能力,則可以嘗試讀一些文學名著,詩歌散文等書籍。
二、課外閱讀應充斥于學生生活的每一處縫隙
對于小學生來說,每天有很多時間可以用來課外閱讀。教師可以和家長溝通,鼓勵孩子在早晨和晚上兩個時間段騰出一些時間來進行課外閱讀,剩下的便是在學校的時間。課間是學生閱讀的很好時間,教師在教室里只需要稍作表揚和鼓勵,有一部分愛讀書的孩子帶動的話,很快就能形成課間閱讀的好氛圍。午餐后的休息時間也是讀書的好時間,吃過飯后不適合做一些劇烈運動,因此,沐浴著午后的陽光,手捧一本書,就是最好的時光了。閱讀課,更是學生集體讀書的時間,跟著老師,一起走進一個個故事,跟著主人公一起開心,一起難過,對于學生的成長是大有裨益的。班隊課,可以讓學生進行讀書分享,故事交流等活動,學生將自己看到的故事講給別人聽,又是一個內化語言、鍛煉表達的機會。
三、課外閱讀應有一定的目標性
我們發現,同一本課外書,二年級的學生在讀,五年級的學生也在讀。當然,如果作為學生課后自由閱讀的話,有些書的確不同年齡段的學生都值得一讀。但當我們把課外閱讀引入課內時,我們就不得不去思考,我們要教到什么程度這個問題了。對于二三年級的學生來說,課外閱讀的目標是:能夠讀懂每一個故事,讀完后有一兩個印象深刻的片段,能將片段講給別人聽,并談談自己感興趣的人物。而對于五六年級的學生來說,就不應該再去糾結于故事的情節了,可以引導學生對于故事進行更深入的思考,把重心放在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或是客觀分析等能力的培養上。
在美國,流行著這樣一句話,在兒童課外閱讀上多投資一美元,幾十年后就可以在成人培訓中少投資六美元。西方一些國家投資在學生課外閱讀上的資金每年都在增加,他們對課外閱讀的重視可見一斑。課外閱讀對于學生來說,是終身受益的事,而我們老師如果能將這件事做得更好,相信學生的未來一定是一片光明的。
·編輯 楊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