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華
經常有媽媽說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上課不專心,愛做小動作,老師講課時孩子到處走動,控制不住自己的手和嘴,喜歡接老師的話茬,不能聽老師指令,不愛讀書和寫字,喜歡捉弄人等等。他們自己學不到東西,也影響課堂紀律,讓老師和家長感到很頭疼。
有的孩子則恰好相反,上課的時候非常認真聽講,但是就是不明白老師在說些什么,閱讀的時候經常漏字、錯字或跳行,做作業時經常漏題,寫字的時候缺一筆、少一劃,容易把“b”寫成“d”。他們做數學應用題也非常困難,但當你把題目解釋一遍或讀一次給他聽他就會做了,這些孩子在生活中還經常丟三落四,忘東忘西。
這些孩子的成績當然不理想。曾經有一個媽媽告訴我,她想了很多辦法,甚至讓女兒天天放學后在老師家補習到晚上8點,但成績依然是班級墊底,女兒和她都覺得壓力非常大。
這樣的孩子就是典型的注意力缺陷導致的學習障礙。學習障礙不僅會讓孩子學習成績不佳,還會影響孩子的自信心,導致孩子膽小、自卑等。
孩子為何注意力渙散
導致注意力渙散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生理原因和非生理原因兩種。
生理原因有統感覺失調、遺傳因素、腦損傷、內分泌失調等多方面因素。非生理因素則包括家庭因素、環境因素、教育因素等。
統感覺主要是指人的感覺有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動覺、平衡覺等很多方面,這些感覺收集到的信息會直接傳回大腦,在大腦后下方腦干的前面,有個微小的雷達式感應器官,叫前庭神經核,它是大腦門檻,它會處理身體收集到的信息,再通過脊髓椎體神經體系將信息傳達到身體各部分,指揮身體各部分協調運動產生新的行為。如果某一方面感覺不佳,身體收集到的信息不能準確地傳回大腦,大腦就會下達錯誤的指令,導致行為不佳。
遺傳因素、出生后腦損傷、內分泌失調、缺乏維生素等生理原因也會導致注意力渙散。
從非生理原因來說,父母關系緊張、常常打罵孩子會導致孩子精神壓力大、焦慮不安,從而出現注意力不集中。而現在的教育環境一味強調升學率,導致孩子缺乏足夠的室外運動,思想壓力大、負擔重。城市化生活的快節奏、高壓力、空氣污染等都會帶給孩子不小的心理壓力,以致孩子無法自我調節,從而注意力渙散。
在所有這些原因中,導致孩子注意力渙散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統感覺失調。
統感覺失調是怎樣影響孩子注意力的
眾所周知,人的智商不管在什么年齡進行檢測,都差不多,但學習能力卻是逐步提升的。1歲孩子的學習能力與2歲孩子的能力大相徑庭,3歲與5歲又相差很遠。假設讓一個15歲的孩子完成小學1~6年級的所有內容,只需要一年的時間。
這其中的學習能力主要就是視覺、聽覺、運動覺等方面的能力。視覺的辨別力、廣度將決定孩子閱讀的能力。如果孩子視覺辨別能力不佳,眼球移動配合能力不足,就會出現前文提到的漏字、跳字、閱讀時跳行、把字看反等狀況。
聽覺的理解力及廣度將影Ⅱ向孩子執行指令的能力和理解能力。紀錄片《孩子的教育孩子的未來》中曾經用一個實驗講述了閱讀能力的好壞更主要的是與聽覺有關。很多息有讀寫困難的孩子,他們的視覺沒有問題,而是聽覺的廣度不夠,導致他們的大腦無法有效處理某些方面的語音,理解不了文字的意義。孩子語言發展緩慢,聽不懂老師的指令,數學應用題不理解、作文寫不出來等就是聽覺的發展不夠。
而運動覺則能夠提升視覺的廣度、強化肌肉的力量,讓孩子逐漸掌握平衡感、韻律感、方向感、速度感及協調能力。如果孩子運動覺不夠,他就掌控不了自己的身體,反映在學習能力上,就表現為不聽指令,愛做小動作,喜歡跑來跑去,寫字歪歪扭扭,小手無力等。
人的左腦管的是聽覺方面的能力,右腦管的是視覺和運動覺能力,運動能力的提升會直接刺激左右腦,強化各方面的感覺。如果孩子的感覺統合能力達到他的年齡要求,他的注意力就能達到正常的年齡要求,學習自然就不存在任何問題了。
如何判斷孩子統感覺是否協調發展
孩子的統感覺是否協調發展,可以從三方面進行觀察:
◆觀察他的活動方式。一般3個月左右寶寶能夠翻身、7個月會坐,8個月會爬,1歲多能夠走路,3歲能夠接得住球,把球踢得很遠,4歲可以搭四五塊積木,做一些簡單的拼圖,玩一些簡單的走迷宮、連連看等,孩子的行為就是符合年齡發展的。當然有些寶寶會相應的出現偏差,如果只是短短的一兩個月,家長不用擔心。如果孩子遲遲沒有掌握這些技能,家長就要進行相應的糾正了。比如孩子沒有經歷爬的階段,直接就能站了,這時家長可能要相對的進行爬行方面的訓練。因為爬行能直接鍛煉孩子四肢的協調能力。或是如果孩子四五歲了還在地上亂滾,不會騎車、不會拋接球等,讓他拼圖他怎么都拼不好,最后不耐煩把拼圖推倒,不玩了,家長就要馬上進行補救。
◆觀察他說話的方式和聆聽的能力。孩子的語言是逐步提高的,有些孩子說話早,有些孩子說話晚,當孩子遲遲不會開口說話時,家長不用太揪心。一般說話方面的測試從2歲半以后開始,3歲左右的寶寶只聽一遍就能跟你重復3個左右的數字。比如你說一遍479,孩子能跟著說出來。4歲左右的寶寶能重復4個數字。7歲的寶寶可以記得住你說的8個數字。
◆觀察孩子的手眼協調能力。手眼協調方面的能力有很多方面,比如3歲的孩子能剪直線,會簡單的涂色。4歲的孩子可以剪各種形狀,涂色能夠適當的控制,不涂出來。如果一個5歲的孩子讓他剪個弧線時,剪到轉彎處,他不會使剪刀垂直,讓紙張在平行的狀況下轉彎,運作紙張時,手也無法配合剪的動作實施靈活的操作。涂色也常常畫出線條或是留下很多空白,就說明孩子的手眼協調能力較差。
很多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學習障礙等問題都是等到上學以后,從孩子在學校的各種表現以及孩子考試成績表現出來的。雖然說只要能夠找到原因再針對性的進行改善,都能讓孩子的成績相應提升。但是這多多少少會傷害孩子的自信心。所以不要等到孩子上學后出現問題了,再來尋找解決方法,從零歲開始注意孩子的發展,讓他的統感覺達到相應年齡的要求,孩子的學習成績就會越來越好。
統感覺失調的補救措施
6歲以前,讓孩子統感覺協調發展最好的方法是多帶孩子去大自然中,讓孩子在自然中去自然的奔跑、嬉戲。自然是最好的老師,人類現在所有的知識都來源于自然,再偉大的作曲家也無法模仿波濤的聲音,再偉大的畫家也畫不出自然的繽紛。讓孩子多接觸自然,在自然中有意識的教孩子認各種形狀,培養孩子視、聽、動及身體所有的感覺,孩子統感覺就會越來越好。
如果已經發現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就要及時尋找原因,先找到孩子到底是哪一方面的感覺失調導致的問題,再進行相應的補救。
如果視覺發展不良,可以利用涂色、剪紙、折紙、走迷宮、連連看、拼圖等各種方法,練習眼睛對各種圖形、線條和空間的認識。
如果聽覺廣度不夠,可以多讓孩子進行與節奏協調有關的訓練,其中最最有效的是兒歌,兒歌不斷重復并夸大語音,能幫助孩子發展語音方面的技能。其余像音樂、打拍子等涉及音樂和旋律的游戲,像唱歌等有趣的事也能幫助孩子的聽覺發展,幫助他們發展語言系統。
如果運動能力不夠,就要相應的讓孩子進行各項運動。比如月子期間不要老讓孩子躺在床上看天花板,可以適當地抱起來,幫寶寶換不同的姿勢,讓孩子體驗不一樣的感覺。在寶寶6個月以后,家里地板上鋪一些厚的墊子,把寶寶放在地上,讓他爬,讓他自己學會坐起來,進而站立,學會走路。千萬不要圖省事而讓寶寶過早使用學步車。
大一點的寶寶,可以進行有意識的運動鍛煉身體的平衡能力,如讓孩子玩旋轉木馬、旋轉椅子、甚至讓孩子在原地打轉等旋轉游戲,這能訓練前庭覺;讓孩子采取俯臥位、仰臥位、側臥位、頭腳顛倒等不同的體外進行秋千、吊床等游戲;有意識地讓孩子走平衡木、平衡板等,讓孩子走花壇邊等也可以,這能訓練平衡能力。讓孩子騎兒童踏板車、扭扭車、滑板車、自行車等訓練他的速度感、位置感和距離感。讓孩子蹦床、翻滾、墊上運動、跳繩、拍球、上下臺階、單腳跳等都能提高孩子的視覺廣度和身體的整體平衡能力,讓寶寶身體統感覺更協調。
有些媽媽問我,如果找到寶寶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我是不是可以提前培養,讓5歲的孩子具備7歲孩子的視、聽、動,孩子就能學習成績最好了呢?這樣的做法絕對不可取,孩子的培養應該符合孩子自身的規律,切不可“拔苗助長”,否則傷害的是孩子自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