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梅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是人們從事某項活動的原動力,能直接轉化為學習動機。正如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所說:“教育的藝術,就是要使學生喜歡你所教的東西。”只有學生感興趣才會有高度的熱情,積極主動地學習。那么,如何培養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呢?
一、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學生興趣的培養
興趣是一種動力,是成才的起點。興趣能激發靈感,它不是自發的,是逐漸培養起來的。實驗證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如在老師的啟發下,由他們自己求得答案,學習的積極性就高,興趣也就濃。因此,啟發性的教學手段是不容忽視的。
二、融洽的師生關系,能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本來就是“教”與“學”的結合,師生關系融洽,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老師要更多關注學生,走到他們中間,和學生打成一片,讓學生在平時生活中忘記你是他的老師,而是把你當作他們的知心朋友。要有耐心,面對犯錯學生時,要充分了解情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要多關心和鼓勵學生,每個學生都有好的一面,作為他們的老師,我們應該關注學生的各個方面,多發現他們的好處,并適當鼓勵學生,激發學生的潛能。因為學生沒有心理上的壓抑可以自由“想、問、討論”,而這些只有師生感情融洽才得以實現。所以在授課時,時刻注意自己的表情不呆板,語言不生硬,課間多和學生打交道,用自己的言行打動他,真正理解和了解學生,投其所好。
三、情感激趣,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從感情上來說,每一個生活在集體中的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關心和幫助,學生更希望得到老師的關心和幫助。老師關心學生,可以讓學生在感情上真切感受到老師的愛,這是讓學生理解師愛的最直接、最簡單的方法。這里所說的關心學生,不僅僅是指學生生病時送水送藥,遇到困難時資錢資物,更多是了解學生,乃至了解學生的家庭狀況,關心學生的學習、生活、思想,分享他們的快樂,分擔他們的苦痛,排解他們的憂愁。要善于發現學生的點滴進步并及時表揚他們,鼓勵他們。這樣,學生對老師所要求的會自覺地、積極地做好。
四、注重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教育
學生就像一張白紙,任你在上面涂畫,你把他涂黑,他就變黑,你把他涂紅,他就變紅。因此,越小培養良好的習慣,效果就越明顯。習慣是經過重復或練習而形成的自動化了的行為動作,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必須有一個過程,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需要不斷強化,需要持之以恒地滲透。久而久之,學生的習慣就自然形成了。我認為良好習慣的培養,必須重視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重視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現在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家長們的溺愛,容易使他們養成一些不良的生活習慣,該如何培養他們良好的生活習慣呢?一是作息習慣,根據他們不同的年齡特點,制訂不同的作息時間表,讓他自覺養成按時睡覺,按時起床的習慣,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二是飲食習慣,盡量做到定時、定量、定點、不挑食、不吃變質、對身體有害的食品。三是衛生習慣,盡量讓他自覺養成勤洗手、洗臉、勤洗澡、勤換衣、堅持刷牙漱口的習慣等。四是勞動習慣,盡量讓他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從小養成吃苦耐勞的精神。五是鍛煉習慣,盡量鼓勵他們參加各種有益的運動,鍛煉身體,增強抵抗力。
其次,重視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隨著社會的發展,競爭越來越激烈,家長們都很關心孩子的學習,但又缺乏經驗和方法,久而久之,容易讓他們養成一些不良的學習習慣。該如何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呢?一是制訂計劃,家長們要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制訂每天或每星期的學習計劃。二是快樂學習,養成主動、有興趣地學習,在學習中尋找興趣、得到快樂。三是按時學習,根據他們的年齡特點,合理安排好學習時間,樹立良好的時間觀念。四是廣泛閱讀,盡量選擇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的課外書籍,擴大知識面。五是獨立思考,根據他們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勵其多思考,以提高學習能力。
最后,重視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學生都是處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在家庭、學校、社會不良環境的影響下,長此以往,容易讓他們沾染一些不良的行為習慣。培養他們良好的生活習慣要注重以下四個方面:一是學會關愛他人,根據不同的年齡階段,教會他們一些簡單的禮貌用語,積極引導他們懂得感恩。二是學會交往,盡量與他們交流、玩游戲、與同伴交往,玩耍,保持活潑、開朗。三是學會自我管理,他們一天一天長大,最終要離開家人走上社會獨立生活,這就必須要有意識地培養他們這方面的能力。四是樹立正確的生活態度,培養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我用著名特級教師李元功的話作為結束語:“給學生一個期望——教師熱愛學生,對學生抱有期望,并把這種期望付諸思想教育的過程,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這些學生常常會如教師所期望的那樣不斷進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