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玉海
思想性是思想品德課的基本特點之一,也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學科。所以,在素質教育背景下,教師要借助恰當的教學方法來展現學科的價值,引導學生在高效的思想品德課中獲得良好發展,進而為學生健全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因此,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如何有效展現思想品德課的思想性進行論述,以確保課程效率的大幅度提高。
一、親情意識的培養
隨著獨生子女的逐漸增多,家長的過分溺愛導致孩子的親情意識較差,嚴重不利于學生的健全發展。所以,在思想品德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親情意識,幫助學生正確看待父母的愛,進而使學生形成正確的親情觀,使學生學會珍惜親情,感恩親情。
例如,在教學“難報三春暉”時,為了讓學生感受親情的偉大,也為了提高課堂效率,在授課的時候,我首先借助多媒體向學生播放了歌曲“跪羊圖”,然后,引導學生思考下面的幾個問題:(1)在閱讀了“難報三春暉”這首詩后,你能想到父母為你做的哪些事情?(2)父母對自己嚴格要求是因為不愛自己嗎?(3)你認為什么樣的愛才是父母對自己真正的愛?……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經歷對上述問題進行思考討論,這樣不僅能夠幫助學生真正理解“難報三春暉”的真正含義,而且對學生形成正確的親情意識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進而促使學生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二、尊重教育的開展
尊重他人是中華五千年的傳統美德,也是學生綜合素質水平得以提高的關鍵因素。在思想品德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有意識地對學生開展尊重教育,要讓學生學會尊重他人、尊重自己,這樣才能促使學生獲得健康全面地發展。
例如,在教學“彼此尊重才能贏得尊重”時,為了提高課堂效率,也為了促使學生獲得良好發展,授課時我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晏子使楚”中的故事進行了討論和評價,讓學生在分析晏子和楚王的行為中真正體會到“彼此尊重才能贏得尊重”這句話的含義,進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使學生真正懂得尊重的價值和含義,同時,也為學生健全的發展做出相應的貢獻。
總之,在素質教育下,教師要借助恰當的教學方法來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道德,進而在展現課程思想性特點的同時,也為學生健全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任春陽.淺談如何落實品德課教學中的思想性[J].新課程學習:上,2011(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