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寧
摘 要:生物探究實驗教學在生物教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生物實驗課不僅能讓學生學習到相應的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能促進學生各項能力的提高和學習到科學知識獲得的嚴謹性。“玩”是學生的天性,初中生物探究實驗教學能很好地將學生的“玩”和“學”融合在一起,讓學生體會到“玩中學”的樂趣。
關鍵詞:生物探究;實驗教學;“玩”
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許多生活現象只有通過實驗才能得到解釋,各種生物體的結構必須通過實驗才能觀察清楚,生物學的理論也是通過實驗總結出來的。所以,生物探究實驗教學在生物教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生物實驗課不僅能讓學生學習到相應的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能促進學生各項能力的提高和學習到科學知識獲得的嚴謹性。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通過對實驗目的的學習、儀器的使用、實驗操作的掌握、實驗現象的觀察、實驗結果的分析和實驗方法的設計,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
“玩”是孩子的天性。教師要是在孩子的學習中融入娛樂,讓孩子在玩中學,必然會事半功倍。孩子在快樂的時候,最易于開放思維,接受新事物。在漢語詞語中,對孩子的基本解釋是兒童。兒童,古代指除了嬰兒之外的未成年人。現代含義比較復雜。《現代漢語詞典》第五版給出的定義是:較幼小的未成年人。既然是孩子,就要選擇一套屬于他們、適合他們的教育方法,因為教育的對象不可能是單一的,每一個孩子都有他們的共性和個性,如何協調好他們之間的關系,把握住課堂,這也是存在于教育工作者心中的難題。要使教育取得較好的效果,我們唯有做到“挖掘個性,關注共性”。
怎樣使“學”和“玩”這兩個似乎矛盾的狀態有機地結合到一起,想必這也是很多教育工作者關心的問題。因為初中生物學有其獨特的特點,可以很好地將兩者融合在一起,在幾年的教育教學實踐中,筆者也有以下幾點思考:
一、學生要“肯玩”
“玩”雖然是學生的天性,可是不同心智發育層次的學生對玩的內容的興趣點也是不一樣的。如何最大限度地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對學習的需求,實驗教學的選題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學生感興趣,肯動起來,那就已經成功了一半。初中生物教科書上為我們準備了很多好的素材,可以充分讓學生“玩”起來。當然,我們也不應該拘泥于教科書,只要是有助于學生“玩”的素材,我們都應該開發,而這些素材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如,在初中生物教科書七年級上冊“生物與環境的關系”這一節中,教科書上用的實驗材料是鼠婦,考慮到有的女學生較為害怕和鼠婦在現有的城市環境下較難找到等原因,把它換成了“不同水溫對金魚呼吸頻率的影響”,學生對實驗材料不陌生、不害怕,實驗也易操作,教學效果很好。
二、學生要“會玩”
玩不是讓學生漫無目的地瞎玩,玩得出彩離不開教師的精心預設,要讓學生在你的掌控下玩,而不是像脫韁的野馬。你是想讓學生通過這個實驗獲得哪些收獲?玩的目的,教師要做到心中有數,然后作好正確的引導。如,七年級上冊“顯微鏡”的相關內容,因為生物探究實驗中顯微鏡是必不可少的實驗儀器,顯微鏡的操作和有關知識是學生必須要掌握的內容,而且安排在學生剛進初中不久,可見其重要性。萬事開頭難,不過要是從一開始就能牢牢吸引住學生的興趣,讓他們自然而然地喜歡生物,就需要我們頗費一番心思了。
筆者也曾做過類似的實驗,選取兩個班作為對照,在一個班中按照常規的教育模式處理。因為對于學生來說,顯微鏡是全新的東西,為學生所不了解,所以先帶領學生逐一認識各結構的名稱、作用,然后告知顯微鏡下呈現的是倒像,再讓學生通過觀察寫有“上”“下”字樣的臨時玻片標本得以印證并掌握相關知識。在另一個班中,加入了“玩”的元素,讓學生自己去嘗試、了解和發現顯微鏡的相關知識。先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結合教科書,認識顯微鏡上各個結構的名稱及通過自己摸索,猜測該結構的功能,然后小組匯報,其他組學生質疑,最后老師歸納、總結。對于“顯微鏡的成像原理”這部分內容,讓學生通過觀察寫有“上”“下”字樣的臨時玻片標本,自己歸納得出顯微鏡下呈現的是倒像和如何移動玻片標本等知識。從比較的結果來看,不管是從學生的參與度、課堂氛圍,還是教學效果來看,無疑是后者的班級效果更好。既然新課程規定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我們就要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主動學、肯學,而這在一定程度上就要遵循學生“愛玩”的天性,讓他們充分體會在玩中學的樂趣。
三、學生要“懂玩”
玩只是讓學生體驗過程,要想有所收獲,后期的總結與提升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畢竟這是從外在轉化為內在的環節。操作的形式可以有很多,如學生課堂歸納總結、教師提問、課后習題鞏固、練習檢測、默寫、知識競猜等等。教師可以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方法,當然也可以同時采取多種方法檢測來幫助學生掌握知識。
如,初中生物七年級上冊第五章第五節有關“花的結構”部分內容,在一般教學過程中,教師都會注重花從外到內的解剖過程,不管是以教師手把手帶領學生同步解剖,還是以學生先探究、教師后總結的方式。對后期知識的總結,我們往往選用課堂歸納總結或者概念圖的方式進行,取得的課堂效果也不錯。筆者在進行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在最后知識總結的部分,讓學生嘗試著用課堂解剖中分解的各部分花的結構重新把它們組合起來,形成一朵完整的花,取得的效果更好。這不僅是對當前所學內容的概括和檢測,而且更好地讓學生形成了“從宏觀到微觀,再從微觀回到宏觀”的科學認知觀,還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可謂一舉多得。當然,要想達到教師預期的教學效果(即“玩”的意義),只靠初中生的自覺性還遠遠不夠,這需要教師課前的精心備課和預設。
玩是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熱情,正確的玩不會是阻擋學習前進道路的絆腳石,而是促進學生學習的潤滑劑。當然這更離不開教師課堂的精心預設和正確引導。
參考文獻:
馬國宏.中學生物實驗教學探討[J].文理導航:上旬,2011(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