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新邦
擔任中學數學教師幾年時間,本人一直在探討課堂教學改革問題。現在的課堂教學,為了改變傳統教育體制,避免扼殺學生的素質和潛能發展,將傳統的教育方法“講授法”說得一無是處,將合作學習、情境教育、開放式教學、活動教學大力推廣。然而,講授法是否真的一無是處,而新的教學方法又是否能真的讓學生的數學課堂學習更加高效。本文通過一些分析,探討目前流行的“研究性學習”“合作學習”“情境教學”,結合講授法內涵,以期更好地進行結合,為打造高效課堂提出一點自己的想法。
所謂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獲取數學知識和應用數學知識的學習方式,其特點是:重過程,重應用,重體驗,重全員參與。要把研究性學習開展好,絕非一兩節常規教學所能實現的。在具體操作時,可讓學生根據所學數學知識、特點選擇活動方式,讓學生獨立思考與建構,讓學生明確學習活動應達到的主要認知,當學生的建構活動再進行下去已不能發展學生思維時,教師應立即結束學習活動。了解學生的思維方式、解題過程,分析學生出錯的原因,制定教師指導方案。
關于“合作學習”,其積極作用是:(1)同學之間想法易溝通。(2)向同學請教問題比較輕松自在。(3)批判性地聽取同學的建議,學習精神狀態比較積極主動。
其消極作用是:(1)容易討論與數學無關的問題,或者過分挑剔質疑,鉆牛角尖。(2)討論小組被少數學生統治,多數學生成為旁聽者。(3)不如教師直接講授的省事省力。
關于情境教學,作為促進者的角色,教師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興趣,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并開展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巧妙地把學生的數學認知活動和情感活動結合起來解決重認知、輕情感而帶來的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不能協調發展的問題,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
對“講授法”的重新認知,“講授法”是教師通過口頭語言向學生講解概念,敘述事實,論證原理,闡明規律的一種教學方法,簡便知識容量大,覆蓋率高,學生能在短時間內掌握大量知識,學生掌握的知識系統而全面,也比較準確是這個方法的主要特點,它有利于學生系統地掌握基礎知識,形成基本技能。
在未來的數學教學中,我們如果堅持以講授法為主要的教學方法,尤其對于中學階段的學生而言,這種教學模式過分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經常受到人們的指責和議論,被一些人戲稱為灌輸式教學或填鴨式教學。所以,必須同時輔以其他的教學學習方法,使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同時得到提高。現代社會是知識的社會,人們常常用知識大爆炸來形容,要想把所有的知識都傳授給學生已經顯得不可能了,所以,單純講授教學已經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了,需要它與其他教學方式結合起來。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盡力使學生保持旺盛的注意力,因此教師必須掌握維持學生注意的方式,如變化刺激、改變用詞及聲調,以及引起學生興趣,了解和引導學生思路,教給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理清思路、開拓與活躍思路。學生如果對教師所講的內容感到新奇,就能體會到學習的快樂。
根據上述的教學觀,可采取的教學策略有:
1.豐富情境,尋找可使學生產生數學化的問題,把大量的教學題材置于學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之中。
2.有指導的再發現,啟發學生自己再發現前人已得出的數學成果,而教師則起著“助產士”的作用。
3.讓學生自行創作,交給學生自行創作的任務,教會學生反思自身的學生過程,從而提高數學學習水平,養成正確的學習態度與習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