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霞
喜歡魯迅先生的文章,更喜歡摳著字眼兒讀先生的文章。其用詞用句巧妙、準確、新穎、言有盡而意無窮,都是我們學習的典范。現以《滕野先生》的開篇(1-3自然段)為例,小析其妙。
這部分內容主要寫的是清國留學生東京賞櫻花、學跳舞;交代了“我”離開東京前往仙臺學醫的緣由。在這部分內容里,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清國留學生不務正業、丑態畢出的厭惡和嘲諷之情。
一、巧用修辭
“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結隊的“清國留學生”的速成班,頭頂上盤著大辮子,頂得學生制帽的頂上高高聳起,形成一座富士山。”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把清國留學生被辮子頂得高高聳起的學生制帽比作富士山,生動形象地寫出了他們“胸無救國之志,反以標志著民族壓迫和封建統治的辮為榮”的丑態。“上野的櫻花爛漫的時節,望去確也像緋紅的輕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結隊的‘清國留學生的速成班。”把櫻花比作緋紅的輕云,寫出櫻花的嬌艷美麗,同時也反襯出了速成班清國留學生的丑。
“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鑒,宛如小姑娘的發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此句把清國留學生“盤得平的”“油光可鑒”精心打扮的頭發和小姑娘的發髻作對比,突現了他們以丑為美的“大清”牌紈绔子弟的丑惡表演。
二、反語的運用
“實在標致極了。”“問問精通時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學跳舞。”“標致”意思是漂亮。“精通時事”意思是知道現時發生的重要的事。而在這里它們都是褒詞貶用,是反語,是對在日本的清國留學生的腐敗狀況的諷刺和痛斥。
三、多用虛詞
“東京也無非是這樣”“上野的櫻花爛漫的時節,望去確也像緋紅的輕云”“也有解散辮子”中的“也”“無非”;“還要將脖子扭幾扭”中的“還要”;“實在標致極了”中的“實在”;“有時還值得去一轉”中的“還”;“里面的幾間洋房里倒也還可以坐坐的”中的“倒也”“還”;“有一間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響得震天”中的“便”“常”“不免”等這些虛詞的運用,使作者表情達意更準確、更到位,淋漓盡致地寫出了清國留學生招搖過市、自我陶醉、不學無術的丑惡嘴臉,也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作者的憤懣、諷刺之情。
先生的文章,越是細讀越能體味其妙,不談其他,只是遣詞造句就足以使我們俯下身來終身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