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英
摘 要:鄉土歷史素材是中學歷史課程的重要資源,它的開發利用體現了以“育人為本”的現代教育理念,在充實內容,培養能力,提升人文素養等方面有著獨特功能,激發歷史課堂教學更加鮮活生動。
關鍵詞:鄉土歷史素材;鮮活;初中歷史課堂
中學歷史課程資源開發在新一輪課程改革備受關注。“教師要強化歷史課程資源意識,因地制宜地開發和有效利用各種課程資源”“鄉土教材和社區課程資源對學生的歷史學習和歷史感悟大有裨益”。筆者所在安徽省馬鞍山地區,歷史悠久,鄉土素材豐富,在多年教育教學中,不斷開發利用鄉土歷史素材豐富教學,在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興趣、深化內涵,增強探究興致等方面,效果明顯,營造了一個個教學亮點,鮮活了歷史課堂。
一、豐富教材,擴展內容,活躍課堂氣氛
心理學家皮亞杰說:“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賴于興趣。”從教育心理學角度說,學生對于親近的事物,容易引起學習興趣,也便于引起學習時的聯想。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歷史第1課“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對遠古居民的模樣和生活,學生只能結合影視憑自己想象,就連書上給出“北京人頭像”,學生也覺得離自己很遙遠很遙遠。在這里,穿插了本地“和縣猿人”遺址的發現,呈現“和縣猿人”頭蓋骨化石,學生眼前一亮,伸長了勃子在看,興趣大發。教師順勢指出“和縣猿人”遺址是江淮地區舊石器時代早期人類化石洞穴遺址,根據出土化石鑒定,它在形態上具有直立人的許多典型特征,與北京猿人較為相似,但又有一些進步,應屬直立人中的進步類型,與晚期的北京人相當;其地質時代與北京猿人時代相當,距今年代為20萬—30萬年。學生對北京猿人感覺立刻親近起來,一下把遙不可及的遠古拉回到身邊,為教學內容注入新鮮血液,開闊了學生視野,生動了課堂教學。
二、就地取材,史料新穎,在趣味中增強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
七年級上冊歷史第11課“伐無道,誅暴秦”,在“秦末農民戰爭”子目中,一提項羽,學生就很興奮。項羽自刎烏江,后人紀念修建霸王祠。然而,后人就針對項羽是否該不該過江有不同的觀點,由李清照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引出唐朝詩人杜牧“江東弟子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和北宋王安石“江東弟子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讓學生從正反兩方面認識,引發思考。教師客觀點撥:然而,千百年來,在“勝者為王敗者寇”的文化環境里,從史家到文人乃至老百姓,都給予這個落敗英雄以少有的寬容和崇敬,史家以王侯的規格為他立傳,文人幻想他可能東山再起,老百姓則很實際地給他立祠供奉,尊他為項王菩薩,體現了老百姓對精神境界“義”的崇尚。在類似諸多素材中,實實在在的身邊事例,讓學生感受更深,受益更多。
三、情感教育的新載體,立足人文素養,提升愛國之情
首先,鄉土素材在對學生進行高尚人格、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質,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等眾多人文教育方面發揮重要作用。馬鞍山地區人杰地靈。有善于謀略,忠心輔佐的陶謙、陶安,有烽火浴戰的韓擒虎、常遇春,風騷墨客的謝朓、李白等等,授課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將這些人物的人文修養和人格魅力內化為學生的人文精神。其次,鄉土素材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愛國之情。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愛家鄉就是愛祖國的具體表現。”鄉土史料是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具體而生動的教材,不僅可以激發學生愛鄉之情,而且可以激發學生自豪感和自信心,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而努力學習、奮斗不息的愛國之情。
四、巧用鄉土素材,打造教學形式的多樣化
面對本地區眾多的杰出人物和他們的感人故事,采用講故事形式讓學生繪聲繪色地描述和真切地感受,編寫歷史短劇進行課堂表演,開展“地方素材演講會”,古詩文朗誦等多種形式,對鄉土素材靈活運用,打造課堂教學形式多樣化,讓學生動起來,讓歷史課堂活起來。
總之,合理開發利用鄉土素材,已經成為當前初中歷史教育教學的必然趨勢;以鄉土素材有機巧妙地滲透于教育教學中,打造新亮點,把祖國“大歷史”與地方“小歷史”有機結合,鮮活歷史課堂,更好地達成教育教學目標的實現。
參考文獻:
[1]朱漢國.基礎教育新課程培訓指導:初中歷史.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馬鞍山地方志編纂委員會.馬鞍山市志(上冊).黃山書社出版,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