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岳峰

2005年4月12日20時0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捆綁式運載火箭,成功地將“亞太六號”通信衛星送入太空。這是自1999 年以來,中國首次進行的國際商業通信衛星發射
“獵鷹9號”出事了。
2015年6月28日,美國頗有影響力的民營航天公司“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發射一枚“獵鷹9號”火箭,執行國際空間站貨運補給任務?;鸺?分半鐘后突然爆炸解體,攜帶約2500公斤補給的貨艙也被炸毀。
這是8個月內,國際空間站補給任務第三次失敗。
太空探索技術公司負責人說,這次事故對公司是一次巨大打擊。
國際商業航天再次籠罩陰影。
2014年10月,另一家公司的火箭起飛后幾秒就在發射場爆炸,摧毀了“天鵝座”貨運飛船。6個月后的2015年4月28日,俄羅斯“進步”號飛船被“聯盟”號火箭送入了錯誤的軌道,沒能與國際空間站對接便墜毀在大氣層中。
近期事故發生后,美國宇航局局長曾公開重申,支持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的火箭貨物和載人航天項目。但人們還是很容易想起多年前那一幕——美國“挑戰者”號航天飛機失事,以及后續的多次航天事故。
30年前,美國航天項目接連失利。正在那時,世界商業航天市場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動。其中一個重要變化是,中國人進入國際商業發射市場。
彼時,中美雙方第一次在航天高科技領域進行合作,是通過中國火箭發射美制衛星的方式達成的——這也是當年鄧小平訪美的重要成果之一。
那些年,是中美航天合作的蜜月期。
如果蜜月期繼續,中國運載火箭或許早已稱雄世界航天發射市場。
但在國際市場上,中方的商業活動遭遇屏障,不得已收縮了陣地。這并非特例,長期以來,只要是中國人的高技術產品,大多會面對“竊密”之類的指責。
如今的世界航天商業發射市場,群雄并起。除了美國、俄羅斯等傳統航天強國以外,亞洲國家成為最積極的航天探索者。其中既有日本、韓國、印度等“老牌”國家,也有伊朗、越南等新興勢力。
以2013年為例,日本首枚新型固體運載火箭“埃普西隆”成功發射了行星分光觀測衛星;印度則發射了首顆導航衛星與首顆國產軍用通信衛星,更于當年發射了該國第一個火星探測器“曼加里安”;韓國則憑借“羅老”號火箭發射的科學與技術衛星“-2C”,正式進入太空俱樂部。
而30年前,亞洲只有中國和日本具有發射運載火箭的能力。
事實上,當人們在談論火箭的商業發射時,其核心往往不是商業,而是政治。前后30年間,中國躋身國際商業發射市場,而后又遭屏蔽,也正歸因于此。
中國人不會停止努力。2015年4月14日,以“長征五號”“長征七號”為代表的新一代運載火箭在巴西首秀。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宇航部部長李同玉說,中國火箭將借此尋求國際合作新模式,打破當前中國參與國際商業發射受限的現狀。
中國人常說,30年河東,30年河西。今夕對比,當下的中國與全球格局,對于雄心勃勃的中國火箭來說,意味著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