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璇河北省石家莊市裕華求實中學
根據語文教學實際選擇最優教學方法
馬璇
河北省石家莊市裕華求實中學
語文教學要講究方法,教學方法既有傳統的,也有創新的,好與不好全在于使用是否恰當。不能厚此薄彼,不能模式化。要根據教學的規律和原則,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選擇最優的教學方法。下面本人就此淺談幾點:
新課標下的初中語文教學比賽,一位老師在教人教版的《云南歌會》,在引導學生分析課文內容,感悟文章情感之后,老師要求學生進行肖像描寫,描寫一位老師或學生,同學們在聽了描述后,要知道描述的是誰。為了讓學生有一個可模仿的范例,老師用多媒體展示了兩段肖像描寫:一是課文《云南歌會》第三段中的內容,一是課文《邊城》(節選)描寫翠翠的一段話。從實際情形看,訓練的目的沒有達到。學生沒有按老師提供的材料仿寫,而是隨心所欲地按照自己所想來寫。
利用適宜模仿的課文進行片段練習,或者整篇文章的練習,是一種教學常態。只要把握得好,就可以收到實效。但是我們不能圖形式、走過場,為讀寫結合而讀寫結合,而不管課文內容是否適宜模仿。模仿對象沒選好,不僅達不到訓練的目的,反而浪費時間。上述那位老師所選的兩個片段均不適宜初二學生模仿?!对颇细钑返谌蚊鑼懙男は癫皇悄骋粋€具體的云南婦女,而是臉譜化的肖像。《邊城》(節選)中沒有一處純粹的關于翠翠的肖像描寫。如何描寫,老師也沒有加以分析指導,這讓學生感到有點為難。很顯然老師的教學目的難以凸顯,教學實效也就大打折扣了。
讀寫結合,要看讀的和寫的能否結合,不能結合,不可勉強;能夠結合,要尋找二者的最佳契合點,還要注重方式方法的指導。
聽一位老師執教《山居秋暝》一課,老師引領學生分析大多很到位,師生互動,教師點撥,都不錯。但是老師對“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的分析則有點牽強,說是詩人關心勞動人民的疾苦,體現了詩人的悲憫情懷,希望同學們也要學會關心勞動人民。
韓愈在《師說》中指出:“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崩蠋熢趥魇谥R、培養學生能力的過程中,別忘了對學生的情感熏陶和價值觀的培養。這要求老師在具體的教學中,注意把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不能不顧實際情況機械地進行。
《山居秋暝》是古代描摹山水的名篇,作者描繪了充滿詩情畫意的意境。這兒既有環境的美,也有人物活動的美?!爸裥鷼w浣女,蓮動下漁舟”,描繪的是一群村姑洗罷衣服踏月歸來,順流而下的漁舟劃槳的聲音打破了夜晚的寧靜。詩人要寫的是一群無憂無慮、勤勞善良的人們。描寫這樣一幅純潔美好的生活場景,與詩人要表達的情感有關。類似此詩的描寫在唐詩中不乏其例。
但是,硬要從上述詩歌中分析出詩人對勞動人民生活疾苦的關系,詩人具有悲憫情懷就有些不當了。不是說古詩中沒有這種詩,有代表性的莫過于詩圣杜甫的詩歌,他的《三吏》、《三別》、《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都充分地體現了這種情懷。
我們不但要對學生進行思想情感教育,還應教會學生從課文中自覺接受這種教育;還應教會學生深入到課文的本質之中,從不同的內容中感受不同的情感。千萬不能從任何課文中都能讀出關心勞動人民、熱愛勞動人民的情感來。
某地學校有一位語文老師,大學畢業后來校工作有兩年的時間了。有老師說她上課不講規矩,學校領導聽了她的課后也有同感。最近,安排其上教研課,教研內容是《胡同文化》,她講的時間較多,但也有提問,也有學生討論。聽課的老師和領導幾乎都認為,課堂氣氛熱烈,但是教法單一、傳統。再從她的教學效果看,很不錯。兩年來上了兩個年級,無論是平時考試還是期末考試,兩個班成績在其所教年級的十多個班中,總是名列前茅,這又讓有的老師困惑。但是老師們對那位老師教法的否定,又讓那位老師沒有信心,書該怎么教?
古人云:“無規矩不成方圓”,然而這“規矩”絕不是僵化的教學模式,它指的是教學規律和原則,只要遵循它的教學方法就應當是可行的,反之,就是不好的,無論這種教學方法被標榜得多么“先進”。教學方法沒有新舊之分,因為,“每種方法都有其優點和缺點,當一種教學方法被合適的人用于合適的地方并產生合適的效果時,它就有效,反之就無效?!蹦俏焕蠋煹慕虒W方法被指為不講規矩,其實只是教學方法傳統一點而已。也許有些領導和老師認為她的教學方法不好,但是在她的課堂上,沒有那么多的形式,沒有為了追求好看而追求熱鬧,然而卻有實際意義的東西。樸素、本真,教學目的清楚,教學重點、難點明確。她的課堂氣氛并不冷清,相反,卻是“熱烈”的,這說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學生投入到課堂學習之中,因而那位老師的教學效果不錯。
傳統的教法有什么不好?難道凡是傳統的都應該拋棄嗎?不是的。在我們今天的課堂上,到處都能看到傳統教法的影子,要求學生注重背誦,注重積累;因材施教,循序漸進;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這些都是很好的傳統教法。只要有利于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有利于學生的精神成長,我們都應該繼承和發揚。
一切教學方法的選擇和使用,都應從實際出發,這里的實際指的是教材實際、教學實際、學生實際和老師實際。舍此,奢談教學方法,則毫無意義。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不管哪一位語文教師,對教學法的選擇,既不能一哄而起的刻意模仿、生搬硬套,又不能墨守陳規,不敢越雷池一步,更不能僅憑一時的熱情沖動,而應該經深思熟慮、反復摸索之后,慎重選擇出既符合學生實際,又體現自己教學個性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但不管怎樣,教學效果,是任何教學方法所永遠孜孜以求的永恒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