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灝 何柏元
(武漢紡織大學經濟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73)
根據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的權威報告—《中國紡織工業發展報告(2012—2013)》中所述,2010年我國紡織服裝出口到226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出口金額超過10億美元的市場達到38家。紡織服裝出口市場多元化趨勢有所發展,但是對傳統的出口對象的依賴程度依然很高,在美國、歐盟、日本和香港幾個主要國家和地區的出口量占總量的50%以上,市場集中度仍然偏高,而較高的市場集中度會導致更大的市場風險。如何在現有的出口市場格局下,通過合理的出口市場選擇在盡可能規避市場風險的前提下實現利潤最大化的問題擺在了我們面前,為此本文通過波士頓矩陣和市場勢力的思想進行了探索。
波士頓矩陣(Bostonmatrix)是由美國波士頓咨詢集團首創的一種規劃企業產品或業務組合的方法。該方法按照產品的相對市場占有率(相對市場占有率等于產品的市場占有率與該細分市場中最大競爭對手的市場占有率之比)以及產品銷增長率這兩個影響因素,把企業的所有產品分為四種不同類型,分別叫做明星產品(市場占有率和銷售增長率都高)、瘦狗產品(市場占有率和銷售增長率都低)、現金牛產品(市場占有率高,銷售增長率低)和問題產品(市場占有率低,銷售增長率高)。四種類型的產品分別對應形成不同的產品發展前景,從而指導企業合理分配資源,并及時對產品組合進行調整和優化。
Utton(1995)認為市場勢力(marketpower)是指一個企業或一群企業持續地將價格維持在邊際成本之上,即使價格上升,銷售量也不會為此有過大下降的能力,即一種價格加成能力(pricemake-up)。 國際市場勢力(global marketpower)則是指某國對特定產業的價格加成能力,影響一國特定產業國際市場地位的高低及分工利益的多寡。
關于波士頓矩陣:一些學者對波士頓矩陣進行了改進研究,主要是對波士頓矩陣的象限內容進行某些修改,并對矩陣的橫縱坐標重新定義,然后應用于區域產業或者市場分析。如黃信灶和行金玲(2001)分別將區域產業規模占擁有最大產業規模區域的比例和產業增長率作為橫縱坐標,同時把區域GDP增長率作為衡量產業增長快慢的標準,然后針對四種產業類型分別引用個別省份的產業進行分析;唐育杰(2009)分別將區域產業專業化率和產業增長率彈性系數作為橫縱坐標,同時把縱向和橫向指標以1為邊界來劃分,然后以洛陽市六大支柱產業為例來分別確定各自屬于哪種類型的產業,并針對不同的產業類型提出相關的政策建議。竇建華和孟雪(2009)通過改進的波士頓矩陣分析內蒙古主要的出口貿易對象,以尋找對外貿易的比較優勢,為內蒙的政策制定提供理論依據。
關于市場勢力:比較典型就是來自Bain(1951)采用的CR8模型,Bain(1951)通過分析收集到數據,發現一個產業的市場集中度和該產業的盈利性呈現出正相關,具體的來說就是集中度較高的企業會有較大的盈利能力。Poter(1980) 在此基礎之上更進一步,構建了基于“結構—行為—績效”分析范式(即SCP范式)的便捷分析模型用來度量產業的平均利潤率,最后得到的結果是:較高的市場集中度會帶來更高的平均利潤率。Hall(1986)收集了大量的出口產品的數據,并且利用價格——邊際成本模型來度量這些產品的市場勢力,引起了廣泛的關注。不久之后Bakerffamp;Bresnahan(1989)提出由剩余需求彈性來計量市場勢力的理論也進入了人們的視線。Goldbergffamp;Knetter(1999)對該模型進行了完善和改進,主要的改動是將匯率因素加入了其中,并且利用該模型和得到的一手數據對德國啤酒產業和美國瓦楞紙產業的國際市場勢力進行量化。國內也有不少相關的研究,文嫮、曾剛(2004)和張曄(2006)等將研究視角對準了全球價值鏈中的跨國公司,指出其市場勢力的來源和控制對我國的大型服裝企業有很好的借鑒作用。張小蒂、朱勤(2007)以創新和互動為出發點,認為創新和互動在市場勢力為導向的全球價值鏈中有突出的重要作用,把握好這一點可以獲得更好的比較優勢和主導地位。黃先海、陳曉華(2007)測算了以省為單位的浙江省紡織服裝的國際市場勢力,也很有代表性和借鑒性。
本文借鑒已有文獻中的處理方法,對傳統波士頓矩陣的象限進行重新定義,盡管參與市場選擇的要素指標不是單一性的,而是一個復雜的綜合指標體系,但是盈利能力(本文用市場勢力代替)和市場增長率無疑是其中最活躍、最有參考性的兩個指標。文中采用衡量出口市場水平最常用的指標“市場增長率”來度量出口市場的發展潛力,以市場勢力來代表盈利能力。即用市場增長率和市場勢力作為兩個衡量維度來分析我國紡織服裝出口市場現狀,并規劃出口市場選擇。

表1 歷年中國紡織服裝出口額及占全球比重(單位:億美元)
中國紡織服裝歷年的出口額都比較大,而且是上升的趨勢(具體數據見表1),近年來更是占到全球總出口量的1/3以上,較大的市場份額也給我們帶來了一定的價格加成能力。
2011年全球紡織服裝進口額前十名的排名見表2,這10個國家和地區的進口額也基本占據了全球紡織服裝品進口量的半壁江山,我們國家的紡織服裝品也大部分出口到這些市場上。
為了測算主要目標市場的市場勢力,我們把目標市場選取為進口額前10位中最有代表性的5個國家和地區:傳統的出口目標市場美國和歐盟,亞洲出口市場代表日本,以及新興的出口市場俄羅斯和墨西哥。我國紡織服裝在這5個最具代表性的目標市場上的出口額及所占比重具體數據見表3。中國紡織服裝出口市場最為主要是集中在美國、歐盟和日本,這三個市場占據了中國紡織服裝出口總額的近50%份額(具體數據見表3),而且市場基本穩定,波動不大。并且,2011年我國紡織服裝品出口在這三個目標市場紡織服裝進口中的占比是:美國達到39.1%、歐盟(27國)達到41.2%,日本高達75.0%。

表2 2011年全球紡織服裝品進口前10位 (單位:億美元)

表3 2011年主要目標市場的從中國的進口量及所占比重(單位:億美元)
當前測度國際市場勢力應用比較多的模型主要有兩種,一種是Hall(1988)的邊際成本模型,另外一種就是Goldbergffamp;Knetter(1999)的剩余需求彈性模型。Hall的邊際成本模型在計算過程當中需要用到邊際成本,這是比較難以獲得的一種條件。而Goldbergffamp;Knetter(1999)的剩余需求彈性模型主要的前提只是要求同質化的商品,能夠廣泛的用于非完全壟斷的市場上,其更大的優勢還在于對國際間的影響因子的加入,使我們能夠通過內外部環境更好的分析企業的市場勢力來源。本文中研究的是中國紡織服裝品的國際市場勢力,而且對應的各個目標市場是非完全壟斷性的,正好契合Goldbergffamp;Knetter(1999)的剩余需求彈性模型。另外基于國家層面的邊際成本也很難衡量,本文中選擇了Goldbergffamp;Knetter(1999)剩余需求彈性模型來分析我國紡織服裝的國際市場勢力。其回歸模型采用統計學上的對數形式,具體的表達式如下:

根據本文的研究內容,具體地回歸方程我們選用了簡化后的雙對數的形式:

其中,α1-α5為相應變量的彈性系數(其中α1即為市場勢力),CONST為常數項,LnP為對應市場出口價格的對數,LnQ為對應市場的出口量的對數,LnD為出口對象GDP的對數,LNC為出口對象消費者價格指數的對數,LnE為競爭對手匯率的對數,LnW 為競爭對手生產者價格指數的對數。 該模型中的貿易數據主要來源于UNComtrade數據庫中HS1996分類中的H61(針織或鉤編的服裝及衣著附件)和H62(非針織或非鉤編的服裝及衣著附件)兩個大類,這兩個大類在歷年紡織服裝出口貿易當中都占據著較大的比重,2001年比重為69.17%,2006年比重為68.75%,2010年比重更是達到了77.4%。
我們選取了2000年至2013年的相關數據,全部取對數處理,利用Eviews6.0通過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分別估計了我國紡織服裝產業在對應市場上的國際市場勢力,結果見表4。

表4 中國在各目標市場的國際市場勢力
測算結果顯示,中國的紡織服裝品在不同目標市場上的市場勢力是有差異的,而市場勢力本身代表著一種價格加成能力,也就是盈利能力,如何根據已經得到的市場勢力數據去選擇恰當的出口市場策略,規避風險,實現利益最大化就是接下來我們要研究的問題。根據改進的波士頓矩陣,下面我們來計算另外一個維度:各自目標市場的市場增長率。
市場增長率我們選取年平均增長率,其計算公式為:

其中b為2013年目標市場的市場占有量,a為2000年的目標市場占有量,n為13。 數據b和a來源于UNComtrade 數據庫。經過測算各個目標市場的年均增長率(取2000年到2013的平均值)見表5。

表5 中國在各目標市場的年均增長率
中國從2000年到2013年紡織服裝出口全球年均增長率為6.16%,我們把縱坐標的分界點設為6.16%,橫坐標的分界點取五個目標市場的市場勢力均值0.48,為了直觀方便,我們將5個目標市場一次以代號1到5來代替。以市場年均增長率為縱坐標,市場勢力(獲利能力)為橫坐標建立矩陣(見圖1)。在改進的波士頓矩陣中,由于需要對作為目標市場的國家和地區進行分類,因此分別用“貿易明星”、“貿易金?!薄ⅰ百Q易幼童”、“貿易瘦狗”來代替明星產品、現金牛產品、問題產品、瘦狗產品。圖中矩陣分為四部分,分別為“貿易明星”(右上)、“貿易金?!保ㄓ蚁拢?、“貿易幼童”(左上)、“貿易瘦狗”(左下)。其中,美國、歐盟處于“貿易明星”的位置;日本處于“貿易金?!钡奈恢茫欢砹_斯和墨西哥處于“貿易幼童”的位置(即處于標準的波士頓矩陣中的“問題產品”位置);所選樣本市場暫時沒有“貿易瘦狗”。

圖1 改進的波士頓矩陣及四個象限
第一,“貿易明星”包含美國和歐盟兩個對象,其中二者互有優劣勢,美國市場的市場勢力較大,而歐盟的市場占有率的增速較快,二者的貿易優勢都十分明顯,遠遠大于0.48和6.16%的基準線,這兩個國家和地區紡織服裝貿易是要重點發展的,以進一步擴大規模獲得更多的比較利潤。
第二,“貿易金牛”只包含了日本,其特點是較高的市場勢力和較低市場增長率并存,較高的市場勢力會帶來較大的貿易利潤,說明市場比較成熟,但是較低的市場增長率說明市場后勁不足,擴展空間較小,同時中日還受到地緣政治的影響,該市場要謹慎對待,建議是穩定貿易投入量,穩固現有貿易利益即可。
第三,處于“貿易幼童”的市場包含俄羅斯和墨西哥兩個,二者的共同點是較高的市場增長率以及較低的市場勢力,這兩個市場的紡織服裝進口量占我國總出口量的比重不及傳統進口大國大,但是增長率都極高,墨西哥甚至超過了歐盟市場,在五個貿易對象里最大,具有很大市場潛力,另外,當市場占有率增長到一定的程度,必然在市場定價上有更大的話語權,從而帶來較大的市場勢力使其向“貿易明星”轉化。所以無論從市場發展潛力還是減少市場集中度以分擔貿易風險的角度來看,這兩個市場都是要引起足夠重視的。
影響市場選擇的因素比較多,本文從改進的波士頓矩陣出發,以市場增長率和市場勢力作為兩個維度分析了幾個主要目標市場的優劣勢,目標市場所處的象限一目了然。從近期貿易投資和回報來看可以把出口市場重點選擇在歐盟和美國市場;但若是按紡織服裝產業的長遠發展來看,我們要格外關照以墨西哥和俄羅斯為代表這種新興市場,控制好市場集中度偏高這個不穩定因素,以確保在風險最小化的基礎上實現最大收益。
[1]黃信灶、行金玲:波士頓矩陣在區域產業選擇中的應用[J].經濟研究導刊,2008(2).
[2]王雙:波士頓矩陣的應用[J].企業改革與管理,2001(8).
[3]唐育杰:基于改進波士頓矩陣的區域產業分析——以洛陽市六大支柱產業為例[J].商情,2009(28).
[4]徐叢春、宋維玲、李雙建:基于波士頓矩陣的廣東省海洋產業競爭力評價研究[J].特區經濟,2011(2).
[5]竇建華、孟雪:波士頓矩陣在對外貿易方向及利益分析中的應用[J].科學與管理,2009(3).
[6]Bain,J.S.:BarrierstoMew Competition[M].Cambridge:HarvardUniversityPress,1956.
[7]張小蒂、危華:中國服裝對日本出口貿易的市場勢力分析——以襯衫出口狀況為例[J].國際貿易問題,2008(7).
[8]朱勤:我國電子信息業的國際市場勢力:一個實證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09(2).
[9]中國紡織工業協會:中國紡織工業發展報告(2012—2013)[M].北京:紡織工業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