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立峰張大為
(1.河北省第二測繪院 河北·石家莊;2.秦皇島市國土資源信息中心 河北·秦皇島)
農村集體土地使用權數據庫具有調查范圍廣、數據種類繁多、數據來源廣泛、結構復雜和獲取成本高等特點,為建庫工作帶來了更高的技術要求和更大的挑戰。根據農村集體土地宅基地和建設用地使用權調查成果,建設農村集體土地使用權數據庫,實現農村宅基地和建設用地統一編碼與管理,為農村產權制度改革、不動產統一登記等提供基礎數據支撐。
在權屬調查、地籍測量以及土地登記發證的基礎上,開展農村集體土地使用權確權登記發證工作所形成的圖、表、卡、冊和有關法律文書納入數字管理,依據《地籍調查規程》(TD/T 1001-2012)、《城鎮地籍數據庫標準》(TD/T 1015-2007) 等要求,建立集圖形、屬性、電子檔案以及地籍管理業務為一體的宅基地和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數據庫。
農村集體土地使用權數據庫應具有數據輸入、編輯和處理、數據分析和管理、數據更新、數據查詢、統計分析、數據輸出,以及數據交換、備份和維護等其他功能,主要包括地籍區、地籍子區、土地權屬、土地利用、基礎地理信息等信息。
(一)資料預處理。主要包括屬性數據預處理和圖形數據預處理兩部分內容。
屬性數據預處理主要檢查:1、屬性數據的完整性。主要是界址點、界址線、宗地面積、宗地四至等屬性內容,是否完整,對達不到建庫要求的檔案加以補充、完善;2、檢查地籍區、地籍子區、地籍號的唯一性,改正重號、錯號;3、檢查屬性數據的邏輯一致性、保證與地籍圖關聯的一致性。
圖形數據預處理主要檢查:1、地籍數據分層編碼與《城鎮地籍數據庫標準》、《土地利用數據庫標準》的一致性;2、界址線拓撲關系正確,不應有懸掛線,懸掛結點;3、地籍要素圖形和地理要素圖形關聯的一致性;4、圖形與屬性數據關聯的一致性;5、各類圖形的編碼與符號樣式應符合建庫要求;6、各類注記與圖形對應關系是否正確。
(二)屬性數據采集與處理。根據資料情況,數據錄入方式應分為宗地資料的文字輸入和地籍調查資料、登記發證資料的實物影像掃描(拍照)錄入兩種。采集內容包括土地權利人的資料、土地登記發證的有關文字信息和在土地登記過程中申請人所提供有關權源證明材料、土地登記檔案以及本次調查所形成的地籍調查資料等影像資料。對于文字信息,可以以地籍子區為單位采集,將每宗地的屬性資料,逐項錄入到標準屬性模版文件中;對于影像數據,可采用掃描和拍照相結合的方法采集。掃描影像數據時,文件應以“宗地號+$+檔案名稱+#+序號”的方式命名,如一宗地有多份同一類型掃描文件,“#”后加序號1、2、3。如土地證的掃描文件第一頁應命名為“*****$tdz#1”。存取文件類型為“JPEG”圖像格式。在錄入過程中,從宗地的圖形將地類碼、宗地面積、權利人等屬性提取,與紙質的檔案資料相同的字段內容比對,要求完全一致,如發現不一致情況,錄入人員做問題記錄,并以地籍子區為單位提交有關專業人員加以校對修改,確保數據的準確性。同時,進行關聯檢查,以宗地號作為兩者的一一對應關系,將圖形數據和屬性數據關聯起來。

圖1 建庫流程
(三)圖形數據處理。將宗地的矢量數據,以地籍區為單元對圖斑界址數據進行拓撲處理,使之符合以下要求:1、宗地間不得重疊、交叉,也不得有間隙;2、界址線必須與宗地邊界線一致,界址點必須在界址線上;3、界址線不得重疊、交叉、界址點不得重疊;4、宗地總數與權屬調查表的總數應保持一致。確保宗地閉合,無懸掛界址線,無自相交、無坐標重疊點。同時,按照《城鎮地籍數據庫標準》(TD/T 1015-2007)屬性結構錄入界址線的屬性內容,錄入界址點的相關屬性。界址點、線要素的字段內容從地籍調查表中獲取,應按照標準字段的代碼將屬性內容的文字說明轉化成代碼錄入。以宗地為單元處理完宗地的圖形數據后,應將所有數據拼接為一個文件,并重新做拓撲檢查,滿足數據庫集成的要求。
另外,在劃分圖斑時,要以地籍子區為單位,按土地用途對全部區域包括道路、綠地、空地等劃分圖斑,并拓撲成區。一般在一個權屬單位內保留一種用地類型。但是對沒有分戶調查土地使用者的大型居民點類宗地、小區等采取特殊處理,將其內部的道路、綠化等劃分為不同的圖斑,以更準確地統計建庫區域的各種地類分布狀況。編輯地類圖斑層時,應將所有圖斑的權屬代碼也按照宗地地籍號的編號原則執行,圖斑編號形式為“行政區代碼+地籍區(鎮)代碼+地籍子區代碼+0000000”,以便于統計面積。
質量控制貫穿整個建庫的始終,只有不斷優化各環節的數據,才能保障數據庫成果的質量。
(一)數據源質量控制。(1)根據數據源質量要求對其進行質量檢查;(2)檢查圖形數據精度是否在限差范圍之內;(3)檢查DOM等數據源的點位精度時,可選擇明顯地物點,與GPS測量實地坐標進行對比檢查;(4)檢查地籍調查表、土地登記申請書、審批表等的規范性、完整性、邏輯一致性,并對照圖件檢查對應關系;(5)檢查數據源的數據格式、數學基礎和數據精度等。
(二)數據采集質量控制。(1)采用環節質量控制和交接檢查的方法,對過程質量進行控制;(2)作業員對其作業過程及重大問題應當記錄;(3)作業員對數據進行全面自查,技術負責人組織作業員互查;(4)由專業質量檢查員對重要環節進行重點檢查;(5)專業質量檢查員要不定期地進行抽查,確保數據質量;(6)不同作業員進行不同作業環節的數據交接時,進行數據交接檢查。
(三)接邊拓撲處理質量控制。(1)作業員對每幅圖應進行接邊處理及重大問題應當記錄,專業質量檢查員應對接邊圖幅進行重點檢查;(2)檢查每幅圖相鄰圖形要素是否存在縫隙和重疊現象;(3)檢查每幅圖相鄰圖形要素及屬性要素的邏輯一致性。
(四)數據入庫質量控制。(1)數據入庫前應對數據進行100%的數據質量檢查;(2)數據入庫后要對計算機自動輸出成果進行檢查;(3)數據運行過程中要對數據庫整體安全性運行檢查。
[1]國務院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領導小組辦公室.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數據庫建設技術規范[S].2007.12.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城鎮地籍數據庫標準[S].2007.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