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印
作為一個老牌的全球性行業協會,人才發展協會(ATD)在培訓界無疑是具有足夠的代表性和號召力的。然而,即便如此,它依然在追尋變革,擁抱創新。
ATD2015國際會議會展從各種角度向參會者們展示了人才發展、組織學習等領域的實踐、理論和技術的發展動向與新的成果。本屆會展明確透射出行業發展無可阻擋的趨勢,以及與挑戰并存的生機。作為培訓從業者,面對這種發展趨勢,身處造成這種趨勢的變革時代,不能沒有激動,亦無法不被驅動。
學習與培訓
站在“互聯網+”的風口
ATD 2015國際會議會展依然將“內容、社區和全球視野”作為主題。全球化在互聯網的推動下得到加速,同時,“互聯網+”這個名詞在全球化的趨勢中備受熱議。“互聯網+”與“+互聯網”顯然是不同的兩個概念,前者是建立互聯網的創新思維,并以互聯網的思維和邏輯對既存客觀加以改造;而后者則相對處于一個初級的階段——即僅僅是以互聯網為工具、手段或載體。“互聯網+”是互聯網在當下正在形成的一個風口,培訓無疑是要站在這個風口之上的。站在“互聯網+”風口上的培訓,需以互聯網的思維和邏輯運營、經營培訓事業,使培訓互聯網化。“公開、平等、透明”和“眾籌、共建、同享”是互聯網精神的基本內涵,而社區則是對互聯網精神的直接體現。由眾多以互聯網邏輯和思維建立的“社區”最終將構建起互聯網的“生態”,因此,構建一個個符合互聯網思維與邏輯的“學習社區”是培訓互聯網化經營的必然,亦將是互聯網時代培訓事業的發展常態。
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是本次ATD年會的背景色和關鍵詞,會議與會展上宣講和展示的新的學習理論與技術絕大部分是基于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而產生的。三場主旨演講令人倍感震撼、深受啟迪。無論是托尼·賓漢姆的開幕致辭,還是鐘彬嫻的勵志演講,或是致力于建立“云端學校”的蘇加特·米特拉的“墻中洞”實驗,還有涂鴉藝術家埃里克·瓦爾以其即興創作來演繹創造與創新的無處不在,都強調了時代的發展變化以及變革的重要性,證實了擁抱互聯網的必要性。學習本身就是一個知識更新覆蓋、經驗豐富拓展的“日日新”過程。作為專職于幫助他人學習、促進組織學習的我們,若不想被時代浪潮所淹沒,則須積極地去擁抱變革,學得更快、更新,去擁抱那正在充分演繹著創新思維的互聯網。
以學員為中心的
學習理論與技術
對于個體而言,學習是一個自主探尋和自主建構的過程。作為為學習者服務的從業者和機構,我們應在學習內容的規劃設計、學習平臺及其界面的建設運用、學習氛圍的營造優化等方面加以著力,促進學習者自主學習,不斷獲取知識、建構認知。無論是我們一直談論的“721”理論還是尤里奇提出的“532”模型,都在表明,通過傳統課堂面授學習獲取的知識所占比重十分有限,而在生活與工作實踐中的自主學習才是人們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因此,基于某一既定的學習目標,設計出什么樣的知識內容、學習路徑和學習界面以保證學員的學習效果是我們需要面對的重要議題,這正是有關學習理論與技術的議題。學習理論和技術萬變不離其宗,這里的“宗”所指就是“學員是一切學習活動的中心”,任何學習理論的豐富發展和學習技術的創新變革都應建立在這一基礎認識之上。
學習的內容是一切學習活動的根本。提供的學習內容也是由學員對象這一中心所決定的,只有客觀、全面、正確地分析學員本身,才能有針對性地設計和提供學習的內容。在這次ATD年會上,雖然為適應時代的迅疾變化,SAM或者AGILE的課程開發模式屢被提及,但ADDIE課程設計程式依然被證明是不可脫離和忽視的重要基礎——這正是因為“任何學習要以學員為中心”這一基本認識已為業界普遍認可和堅持。
對于上述這一基本認識的堅持,在教學(培訓)技術上也有體現。在互聯網時代,知識越來越多地集聚在云端,線上學習將會越來越普及。如何設計好在線學習,如何實現好O2O(Online To Offline),會衍生出眾多理論與技術,但歸根結底依然還是服務于且滿足于學員的有效學習。增強學員培訓體驗感是提升培訓效果的最好方法。在現實和虛擬的團隊學習中,使每個學員都成為講師,這是有效提升培訓效果的不二選擇,也正是對互聯網眾籌共建邏輯的體現。因此,e-Learning學習不再是學員被動地學習由企業提供的資源,而是可以在過程中互動,可以參與其中、共建資源。除此之外,m-Learning和MOOC等網絡學習系統和學習資源的建設與運用也應是開放的,允許學員共建、共享。
多元文化碰撞中的
全球人力資源發展
在國際化日益加劇的同時,代際的分野也在加速。國際化帶來的不同國家、民族和種族之間的文化碰撞已是不言而喻,而與此同時,隨著互聯網社會的興起,加速分隔形成的代際之間也存在著明顯的文化差別。在20世紀,20年或是一個代際的距離;而如今,這個距離已經是10年甚至更短。一個稍有規模的企業,有可能存在4至5個代際的群體,這些不同代際的群體所崇尚和踐行的文化是不同的。在不同文化發生碰撞的過程中,現代企業人力資源發展會面臨嚴峻的現實考驗——如何處理好多元文化之間的跨越和不同代際之間的彌合。
在ATD2015年會中的全球人力資源發展專題中,業界對此討論十分熱烈和廣泛。從總體而言,文化之間的相互尊重和融合是必要的,但就其現實的趨向來看,外來的文化要更多適應本土的文化——唯有如此才能融合、才能改造;舊有的文化要積極順應新生的文化,因為后者代表著事物發展的方向。
ATD會議期間業內各路權威人士云集,會議本身的充實、嚴謹和高效的組織,以及會后會議資料的及時推送分享,都在表明一個崇尚變革與創新的組織無疑是具有持續生機、活力和吸引力的。互聯網時代,平臺最重要。通過參加這次會議,我不僅拓展了視野,增長了見識,同時也借此機會認識了許多同行,結識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來自中國(含港澳臺)的163名參會者中目前有103人加入了微信群,大家可以在這里繼續研討學習、分享資訊。這些參會的經歷與收獲,都將促進我們職業素養的提升和進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