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豪,王威豪*,劉百龍,周行,石瑜敏,韋善富
(1.廣西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廣西水稻遺傳育種重點實驗室/國家水稻改良中心南寧分中心,廣西南寧 530007;2.廣西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廣西南寧 530007)
水稻是廣西最主要的糧食作物,其播種面積占廣西糧食播種面積的60%以上,產量占廣西糧食產量的75%以上[1]。近年來,廣西水稻產量穩中有增,這與廣西選育和審定的一大批優良水稻品種得到有效推廣和應用有著密切的聯系。謝麗萍[2]從產量、抗性、米質等方面對2000~2005年通過廣西農作物品種審定的100個雜交稻組合進行了分析;楊行海等[3]對2006~2010年廣西早秈早熟雜交水稻區域試驗的49個品種的產量與主要經濟性狀進行了分析。但到目前為止,專門針對近年來廣西審定的水稻品種進行產量分析的報道較少。為此,筆者對2008~2014年廣西審定的水稻品種產量進行評價分析,以期為高產水稻品種的選育推廣提供參考。
供試材料為2008~2014年通過廣西審定的219個水稻品種。數據來源于廣西壯族自治區農作物品種審定公示和國家水稻數據中心。把通過審定的水稻品種分為常規稻、兩系雜交稻和三系雜交稻3種類型,統計各年度各類型水稻品種通過審定的數量,通過審定的水稻品種年度間的產量,各年度各類型水稻的產量。再將所有水稻品種分成常規早稻、常規晚稻、雜交早稻早熟、雜交早稻中熟、雜交早稻遲熟、雜交晚稻感光、雜交晚稻中熟等7個類型,統計各類型品種產量、生育期和株高。最后對以上數據進行加權平均并分析。
2.1 審定水稻品種的基本情況 2008~2014年,廣西共審定了219個水稻品種。其中,2008年有23個品種通過審定,占2008~2014年審定品種總數的10.50%;2009年有29個品種通過審定,占2008~2014年審定品種總數的13.24%;2010年有26個品種通過審定,占2008~2014年審定品種總數的11.87%;2011年有36個品種通過審定,占2008~2014年審定品種總數的16.44%;2012年有27個品種通過審定,占2008~2014年審定品種總數的12.33%;2013年有36個品種通過審定,占2008~2014年審定品種總數的16.44%;2014年有42個品種通過審定,占2008~2014年審定品種總數的19.18%。在通過審定的品種中,常規稻品種有23個,占審定品種總數的10.50%;兩系雜交稻品種有47個,占21.46%;三系雜交稻有149個,占68.04%。從表1來看,常規稻近年通過審定的數量呈下降趨勢,兩系雜交稻通過審定的數量上升幅度大,三系雜交稻通過審定的數量呈波浪形式,穩中有升。由此可以得出,雜交稻選育是廣西水稻育種的主要方向,其中又以三系雜交稻育種為主。

表1 2008~2014年廣西審定的水稻品種分類
2.2 年度間產量比較 對各年度審定品種的區試產量進行分析可知,廣西2008~2014年各年度審定品種的平均產量分別為 7 365.41、7 039.79、7 314.52、7 009.37、7 381.26、7 318.21、7 270.31 kg/hm2,7 年的平均產量為 7 216.98 kg/hm2,最高年份的平均產量比最低年份高出5.31%。常規稻在2008~2014年間,年度最高平均產量為2012年的7 034.25 kg/hm2,最低平均產量為 2010 年的 6 194.66 kg/hm2,2012年的平均產量比2010年高出13.55%;兩系雜交稻在2011年的平均產量最低,為6 788.48 kg/hm2,在2014年的平均產量最高為7 900.30 kg/hm2,2014年的平均產量比2011年高出16.38%;三系雜交稻各年度年間的平均產量變化不大,2012年平均產量為最高,為7 742.43 kg/hm2,2009年的平均產量為最低,為7 406.16 kg/hm2,2012年比2009年高出4.54%。從圖1可以看出,三系雜交稻年度間平均產量波動最小,產量較平穩;兩系雜交稻年度間產量波動幅度最大,2011~2014年的平均產量呈上升趨勢;常規稻年度間的平均產量波動較大,2012~2014年的平均產量呈下降趨勢。總體來看,2008~2014年廣西審定水稻品種各年度間的平均產量有一定波動,但波動幅度不大,產量水平較平穩。
2.3 各類型水稻產量的比較 從表2可以看出,廣西2008~2014年審定的常規稻品種的平均產量為6 590.75 kg/hm2,兩系雜交稻的平均產量為7 502.02 kg/hm2,三系雜交稻的平均產量為7 558.17 kg/hm2。三系雜交稻的平均產量比常規稻的平均產量高出14.68%,三系雜交稻的平均產量比兩系雜交稻高出0.75%,兩系雜交稻的平均產量比常規稻高出13.83%。表明雜交水稻的產量較常規稻有較大優勢,兩系雜交稻的平均產量與三系雜交稻的平均產量接近,優勢相當。

表2 2008~2014年廣西審定水稻品種的產量 kg/hm2
2.4 水稻品種產量與生育期、株高的關系 從表3可以看出,在常規稻中,常規早稻的平均產量(6 791.85 kg/hm2)比常規晚稻的平均產量(6 423.60 kg/hm2)高出5.73%;常規早稻的生育期、株高分別為125.67 d和109.11 cm,常規晚稻的生育期和株高分別是106.64 d和107.26 cm,常規早稻的平均產量、生育期、株高均大于常規晚稻。在雜交早稻品種中,遲熟品種的平均產量(8 262.71 kg/hm2)為最高,比中熟品種的平均產量(6 928.89 kg/hm2)高出19.25%,比早熟品種的平均產量(6 568.30 kg/hm2)高出25.80%;在生育期和株高方面,遲熟品種的生育期和株高都是最高,其次是中熟品種。最低是早熟品種。在雜交晚稻品種中,感光品種的平均產量為7 536.68 kg/hm2,比中熟品種的平均產量(6 576.85 kg/hm2)高出14.59%,感光品種的生育期和株高分別是116.61 d和112.22 cm,均高于中熟品種。通過對常規稻、雜交早稻、雜交晚稻的比較可以發現,在以上各類型品種中,生育期和株高與平均產量呈正比,即呈現出生育期和株高越高,平均產量越高的趨勢。

表3 2008~2014年廣西審定水稻品種的產量、生育期與株高
水稻是廣西的主要糧食作物,但隨著城鎮化的發展,耕地面積與農村人口都在減少,為了確保糧食安全,只有不斷提高水稻的單位面積產量,增加總產。而單位面積產量的提高主要是依靠高產組合的選育與推廣。通過對廣西2008~2014年審定的水稻品種產量進行分析,發現廣西2008~2014年審定的雜交稻平均單產為7 530.10 kg/hm2,并未突破多年來廣西雜交水稻單產徘徊在7 500 kg/hm2[4]的極點,這與當前的育種技術和材料基礎的限制有較大關系;而常規稻的單產卻從2012年的7 034.25 kg/hm2下降到2014 年的6 291.00 kg/hm2,這主要是由于近年來廣西推廣應用的常規稻品種強調品質的改良,導致選育的常規稻品種產量既不如雜交稻,也不如20 a前的桂朝和特青等高產品種[5]。為了實現雜交水稻單產的突破和常規水稻產量的提高,在今后的雜交水稻育種工作中應堅持育種技術的創新和對新育種材料的挖掘,把雜交稻高產育種作為一項長期的育種目標;在常規稻的育種上,應該繼續加強常規稻高產育種,在保持現有優良品質的前提下,將產量進一步提高,以達到甚至超過以前高產品種的水平。
[1]鄧國富,韋昌聯,陳仁天.廣西近30年水稻育種的主要成就、問題與展望[J].雜交水稻,2010(S1):75-78.
[2]謝麗萍.廣西雜交稻產量、米質及抗性綜述[J].廣西農業科學,2009,40(9):1262-1263.
[3]楊行海,吳艷艷,陳輝云,等.廣西早秈早熟雜交水稻產量與主要經濟性狀的分析[J].種子,2011,30(6):85-87.
[4]屈湫明.廣西雜交水稻育種發展的思考[J].中國種業,2012(2):15-18.
[5]粟學俊,陳彩虹,梁曼玲.廣西水稻育種和品種審定問題探討[J].廣西農業科學,2010,41(10):1033 -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