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
最近,由于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來訪,使印度問題倍受關注,連帶我的兩本譯著《倫理學與經濟學》和《貧困與饑荒:論權利與剝奪》也受到學界空前重視。原因很簡單,這兩本書的作者是著名經濟學家阿馬蒂亞·森,他出生于印度,并一直以印度經濟作為他的研究背景。
其實,貧困與饑荒——這兩本著作所研究的主要內容——是人類歷史上最古老、最基本的問題。阿馬蒂亞·森從福利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出發,從一個全新的視角重新審視了這一問題,用“權利方法”彌補了前人關于貧困問題研究的“倫理缺失”。傳統經濟學認為,饑荒是由于食品短缺引發的,食物供給減少(Food Availability Decline,FAD)是貧困與饑餓的直接原因。阿馬蒂亞·森通過大量案例考察和實證分析表明,在人類歷史上,發生饑荒的地區并不都是貧瘠之地,發生饑荒的時間也不都是荒年。相反,在1943年孟加拉大饑荒中,發生饑荒的時間是當地豐收之年,發生饑荒的地區是主要糧食產區。之所以發生饑荒,不是因為食物供給減少,而是人們關于食物的權利缺失。
阿馬蒂亞·森認為,貧困不僅指一個人身處貧困狀態,而且包括由個人環境和社會限制所造成的機會缺失,從而使其失去自由選擇的權利。人們之所以貧困是由于缺少獲得正常生活條件的權利。因此,貧困不完全是價格問題,也不完全是政策問題,而是人的權利問題。在市場經濟中,人的權利包括生產權利、交換權利、勞動權利和繼承權利。這些權利構成了人們進行經濟活動并且獲得自己所需的基礎,其中任何一個權利的缺失,都有可能影響人的生活質量或生存狀態。
自由生產和自由交換的權利是人們最基本的權利,人們獲得食物不外乎兩種途徑,即自給自足和市場交易。當一個人陷入貧困和饑餓時,可能是因為生產權利失敗,即“直接權利失敗(Direct Entitlement Failure)”;也可能是因為交換權利失敗,即“貿易權利失敗(Trade Entitlement Failure)”。“直接權利失敗”是由于自己的生產出現了問題或遭到剝奪,無法提供正常產出而使得自己陷入困境;“貿易權利失敗”要么是由于他人對自己產品需求下降,要么是由于他人的直接權利失敗而無法提供相應產品,從而使其無法通過市場交易來滿足自己的需求。任何一種權利失敗都有可能造成人們無法得到正常的食物供給,從而引發饑荒。
阿馬蒂亞·森用大量事實證明,在饑荒到來之前的個人權利失敗,或者權利缺失,是貧困與饑荒的真正原因,傳統經濟學將饑荒歸結為食物供給減少是錯誤的。政府應當通過建立一個較為完善的饑荒預防體系,來保護貧困者的權利、保障人們的“直接權利”和“貿易權利”不受侵犯。一是保護公眾的財產所有權,使人們通過自己的自然稟賦和所擁有的要素資源獲得相應收入。二是維護市場秩序,創造一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使人們能夠享有充分的自由交易的權利。阿馬蒂亞·森強調建立穩定的社會權利范式,有效保障人的各項權利,是解決貧困與饑荒問題之根本。
阿馬蒂亞·森是具有深厚倫理精神的經濟學家,他從福利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出發,對貧困與饑荒問題進行了深入而獨特的分析,被稱作“經濟學界的良心”。其實,福利經濟學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根據人們的生活狀況來評估經濟政策是否得當。正是由于阿馬蒂亞·森對福利經濟學的突出貢獻,他獲得了199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