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春梅
恐怕全球普及度最高的應該是阿拉伯數字吧。我們的日常生活都在和數字打交道,大多數人學習的啟蒙也是數字。如此頻繁使用的阿拉伯數字,也成為了許多電影導演的寵兒,許多導演都傾向于在的電影片名中使用數字。筆者姑且把這種現象稱之為電影片名的數字情結。本文將就片名中包含有數字的電影進行梳理剖析,從而找出電影片名數字情結所產生的原因及其背后的文化內涵。
筆者對片名含有數字的好萊塢電影進行梳理后發(fā)現,電影片名中的數字主要有以下幾種應用類型:
許多美國電影導演傾向于直接用數字作為電影的片名。比如凱瑟琳.·哈德威克導演的電影處女作片名就是數字。該片的名字是“Thirteen”(中文譯名《芳齡十三》)。電影《芳齡十三》主要講訴了由伊雯·蕾切爾·伍德飾演的13歲乖乖女特雷西在進入中學后認識了有著性感穿著、酷酷的行為舉止的艾維(妮基·瑞德飾)。特雷西被艾維所深深吸引,并希望自己也成為艾維的樣子。之后在艾維的影響下,特雷西開始了吸毒、偷竊、非法同居的生活。這些出人意料的巨大變化,導致了特雷西和母親之間無法調和的矛盾,但是經歷了戲劇性的變化后,特雷西成長了,邁入了人生的新階段。2009年上映的羅伯·馬歇爾導演的電影,同樣直接用數字作為片名。電影的英文名字“Nine”(中文譯名《九》),該片根據百老匯同名歌劇改編而成。2009年羅蘭·艾默里奇執(zhí)導了一部公眾所熟知的災難電影《2012》,這部關于全球毀滅的災難電影同樣也是直接使用數字作片名。用數字作為電影片名的電影還有很多,如大家都熟知的著名恐怖片導演大衛(wèi)·芬奇的黑色電影經典之作“Seven”(中文譯名《七宗罪》),以及2007年上映的《21》(《攻陷拉斯維加斯》)等。
除了直接用數字作為片名之外,好萊塢導演也熱衷于用具體的時間作為電影的片名。比如1993年發(fā)行的科幻驚悚電影“12:01”(中文片名《十二點零一分》)。影片主要講述了男主人公所在的公司研究了一臺原子超級加速器,而正是原子超級加速器導致了時間倒流。所有的人都在重復著4月27日星期四的日子,也就是男主人公喜歡的女孩被害的日子。因為每當時間到了午夜的12點01分,就會回到星期四的早上7點,一切重復。同樣用具體時間點作為片名的電影還有很多,如2010年發(fā)行的劇情、犯罪電影“11:11”(中文片名《11點11》);2003年發(fā)行的另一部喜劇犯罪影片“11:14”以及2005年發(fā)行的電影“11:59”(中文譯名《頭條內幕》)
好萊塢電影導演的作品中,還有許多不是直接用數字或者時間點來作為電影片名,而是數字和其他的文字共同構成電影片名。這些數字在片名中有的表順序,有的表數量。比如,2005年美國試金石影片公司出品了一部電影作品,片名是“25th Hour”(中文譯名《第25小時》,又譯《轉折一刻》《一線曙光》)。該片所有的故事都發(fā)生在主人公芒蒂入獄前的24小時,第25小時開始的時候,他面對的將是長達7年的囹圄歲月。丹尼·鮑爾于2010年執(zhí)導了電影“127 Hours”(中文譯名《127小時》)。影片改編自發(fā)生在艾倫·羅斯頓身上的真實事件。影片主要講訴了艾倫在峽谷探險,不幸遭遇意外,最終成功自救。
電影片名作為電影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會給觀眾留下對于電影的第一印象。而第一印象的好壞會直接影響觀眾的觀影決定。因此,就電影的片名,導演總是千挑萬選才最終敲定。那為什么如此多的好萊塢導演都不約而同的選擇數字作為電影的片名?原因在于數字作為電影的片名,具備簡練,吸引人眼球等特點,可以讓觀眾在海量的電影中關注到你的電影。具體說來,數字作為電影片名主要具備以下作用:
電影片名中使用數字可以凸顯影片的內容,讓觀眾可以對影片的內容進行合理的預測。電影“Seven”(中文譯名《七宗罪》) 緊扣基督教教義中的七宗原罪,描述了一場離奇的連環(huán)殺人案,而受害者分別死于七宗罪的一宗。導演大衛(wèi)·芬奇巧妙的把數字7 穿插在電影的各個情節(jié)之中,比如影片開場時所有的樓房號碼都是以7開頭,影片描述了7宗罪孽,7種懲罰,電影中一共下了7次雨,電影所講訴的故事發(fā)生在7天里,故事的結局也由罪犯定在第7天的下午7點,就連由摩根.弗里曼所扮演的老警察威廉離退休的日子也只剩下7天。電影中無處不在的7不僅僅體現了電影片名中的數字和電影本身的聯系,也凸顯了電影所要講訴的主題:7罪與7罰。
電影片名中的數字除了凸顯電影內容這個功能之外,還可以起到確立影片感情基調的作用。根據對好萊塢片名含數字的電影進行梳理后得出,電影片名中的數字主要可以奠定下列感情基調:
1.數字制造懸念,營造緊張氛圍
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民族,賦予了數字廣泛而多樣的文化含義。因此,數字的功能遠遠超越了其最初的計數功能。正是因為數字蘊含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好萊塢導演才熱衷于用數字作為電影片名。因為具備相同文化背景的人在看到某一個特定的數字時,會潛意識地把已有的文化背景和電影所要講訴的故事,電影所要揭示的主題,以及某一部電影的感情基調聯系起來。眾所周知,西方人普遍認為數字13是一個不詳的數字,尤其是當某個月的13號恰逢星期五的時候,更是被認為一個大兇的日子。因此,在這一天,西方人會刻意避免做許多的事情。數字13所蘊含的這種文化聯想,讓許多好萊塢的恐怖片導演熱衷用數字13作為電影片名或在電影片名中含有數字13。1999年好萊塢導演約瑟夫·魯斯納克 的作品“The Thirteenth Floor”(中文譯名《13度兇間》) 就是典型的例子。《13度兇間》體現了人類對于自身存在由來已久的懷疑,我們到底是誰?我們到底是不是真實存在?我們所認為的現實,會不會只是一個幻影?該片被許多人認為是《駭客帝國》和《盜夢空間》兩部好萊塢大片的原型。那導演約瑟夫為什么選用一個貌似不起眼的名字(本意為第十三樓)來作為電影片名呢?這個電影片名貌似不起眼,但是考慮到西方觀眾對于13這個數字固有的文化認知,我們就會明白這個看似不起眼的名字,實質上對熱愛恐怖片的觀眾有著強烈的吸引力。因為大多數觀眾在看到這個名字的時候潛意識地會把關于13的所有恐怖的,不祥的事件聯系起來,讓觀眾在未觀影之前就通過自己的聯想感受到電影導演試圖營造的恐怖、驚悚的氛圍。
2.營造喜劇氣氛
電影片名中的數字除了其所固有的文化內涵所營造的恐怖、驚悚氛圍之外,在特定的片名中還能營造出喜劇氣氛。讓熱衷于喜劇片的影迷朋友一看到片名就能感受輕松愉悅的氣氛。比如2005年的美國喜劇電影“The 40 Year-old Virgin”(中文譯名《四十歲的老處男》或《光棍四十一枝花》)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四十歲的老處男》講訴了年近四十的安迪(史蒂夫·卡瑞爾飾)有著不錯的收入,生活也很是愜意。可是在無意之中把自己還是處男的這個秘密透露給他的朋友之后,他的一幫朋友便開始瘋狂地為他尋找女朋友。被趕鴨子上架的安迪不得不聽從朋友的安排,于是發(fā)生了一系列令人捧腹的故事。而導演賈德·阿帕圖在電影片名的選擇上也是別有新意。導演刻意在片名中凸顯主人公安迪的年齡是40歲,從而和處男這個身份形成強烈的對比。讓觀眾一看電影片名就能通過年齡40和處男這個身份感受到強烈的喜劇氣氛。在美國,民眾普遍對性問題持開放的態(tài)度。一個人年近40而依然是處男,這在美國人看來是不可思議的。因此,導演刻意在電影片名中凸顯數字40,從而營造出喜劇的氣氛,為整部影片定下了喜劇的感情基調。
電影片名雖然簡單,就短短的幾個字,卻是電影至關重要的一部分。因為電影片名承載著如下幾大功能:信息功能、美感功能和祈使功能。片名的信息功能指的是電影片名能夠告知觀眾電影所要講訴的主要事件是什么。美感功能指的是電影片名要具備形式上和音韻上以及意境方面的美。而祈使功能指的是電影片名在對公眾的宣傳中能夠吸引觀眾的眼球,讓電影在眾多的作品中脫穎而出,令人印象深刻。總之,對電影片名的要求就是:既要言簡意賅,又需朗朗上口;既要高度概括,又需令人印象深刻。
而電影片名直接用數字或加入數字正能實現這樣的效果。仍然以電影《七宗罪》為例。美國民眾都知道基督教教義中的七重罪孽:暴食、貪婪、懶惰、憤怒、驕傲、淫欲和嫉妒。對于具備這種文化背景的美國觀眾來說,他們一看到這樣的電影片名,自然會聯想這七重罪孽,這無形地會對觀眾產生吸引力,讓觀眾有一種熟知感。而觀眾又要求創(chuàng)新和多樣性,希望能在影片中找到對于傳統基督教教義不同尋常的運用。正是觀眾對于這七重罪孽的熟悉,而又期望創(chuàng)新的心理,讓許多人甘愿買票一睹為快。導演通過對七的絕佳利用,既取悅了大眾,又展現了自身的個性。讓電影《七宗罪》獲得了票房和口碑的雙豐收,成就了黑色電影的經典之作。
數字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文化語言,是使用頻率很高的思維和交際工具。使其成為好萊塢導演電影片名中的寵兒。換句話說,電影片名中的數字折射了美國文化的方方面面。首先,數字折射了美國的宗教文化。比如,數字7在西方文化中被視為一個神圣的數字,就源于基督教文化。根據圣經創(chuàng)世紀記載,上帝用6天創(chuàng)造了世間萬物,而把第7天作為他的安息日。英文中把這稱之為seven days in creation。西方人還經常用7 來規(guī)范人們的道德準則,描述人們的文化興趣,社會組織和宗教儀式。例如,seven heavenly virtues (七大美德),seven deadly sins (七宗罪) seven wonders of the world (世界七大奇跡),Seven Sages (古代希臘之七賢人),the seven sacraments (七大圣禮),the seven spiritual works of mercy (七大精神善事)。數字13也蘊含了豐富的宗教文化。美國人視13為一個非常不吉利的數字。1911年,人們甚至杜撰了一個新的詞匯Triskaidekaphobia (恐數字13癥)來專指人們對于13的極端恐懼。人們會刻意避免13這個數字的出現,比如高樓設計者會有意放棄13層,電梯從12層直接一下子跳到14層。倫敦碼頭區(qū)的加拿大廣場有235米高,是英國最高的建筑。雖然電梯的按鈕寫的是14層,但它實際上就是第13層。《星期日電訊報》就位于這一層,在不到一年的時間中換了三位編輯,發(fā)行量下跌。于是管理層決定換個新的地方。同桌吃飯如果有13位客人也會被視為不吉利。那為什么人們會把13視為一個不吉利的數字呢?那是因為大多數西方人都是虔誠的宗教徒。而根據圣經記載,在耶穌最后的晚餐中,有耶穌和他的12個門徒一共13人同桌進餐。而大家認為13不吉利,是因為第13個人正是背叛耶穌的猶大。數字背后所蘊含的文化內涵,讓數字變得豐富多彩,讓好萊塢電影片名戀上了數字。
民俗包含傳說、音樂、口述歷史、諺語、笑話、童話、故事、風俗等。而電影片名中經常出現的數字也大量地出現在英語的諺語或者是笑話當中。也就是說,英語電影片名中的數字折射了豐富的美國民俗文化。比如下面的數字小笑話就能說明這個問題。
Q:Why is the number 10 afraid of seven?(問:為什么數字10害怕7)
A:Because seven ate nine,and ten is next.(答:因為7吃掉了9,而下一個將吃掉10)
該笑話利用數字8 在英語中的發(fā)音和吃的發(fā)音相同的特點,實現了這種幽默的效果。好萊塢電影片名中經常出現數字11 比如電影“11:14”“K-11”“Oceans 11”(中文譯名《十一羅漢》)等等。絕大多數片名含有數字11的影片都是驚悚犯罪片。無獨有偶,英文中有一個諺語:“To arrive at the eleventh hour ”(在最后時刻到來)。The eleventh hour 常用來形容某件事的最后一刻,不過扭轉局勢依然是有可能的。在古時候,人們只在白天工作,從黎明工作到傍晚,如果按12小時來算,11時才開始干活,顯然到得相當遲了。To arrive at the eleventh hour這個說法源于圣經當中記載的一個故事。故事講訴的是一個葡萄園主雇傭幫工采摘葡萄,每人每天給一錢銀子。有的幫工很早就來工作,而有的幫工卻在很晚的時候才到來。但是,葡萄園主卻給每人都發(fā)一錢銀子作為報酬,不管來得早還是晚,甚至是晚到第11個小時才到來。由此,衍生出了To arrive at the eleventh hour這個說法。美國人都知道11點表示最緊要的時刻,因此聰明的好萊塢導演總是把11這個數字用在許多驚悚片或犯罪片的片名中,觀眾一看到這個電影片名就會產生神秘感,緊張感。
數字作為承載著重要文化信息的思維和交際工具,頻繁地出現在好萊塢電影導演的電影片名中。數字可以直接構成片名,時間點也是片名的重要構成部分,數字還可以和其他文字共同構成片名。不論是何種形式的數字片名,都是因為數字作為電影片名有著其獨特的功能。比如數字作為片名,能有效地揭露電影內容,營造懸念。電影片名中的數字不僅僅對特定的電影起著重要的作用,而且還折射了美國文化的方方面面。